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美国精神病协会精神疾病手册第5版(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Manual of Psychiatric Diseases,5th edition,DSM-V)将抽动障碍分为 3型,短暂性抽动障碍(Transient tic disorders,TTD)、慢性抽动障碍(Chronic motor or vocal tic disorders,CTD)和 Tourette 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抽动障碍临床表现多样,且常共患其他精神障碍性疾病,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TD最常见的共患病。相关研究表明ADHD儿童注意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均比正常儿童差。少量研究发现TD儿童的持续注意力减低,可能和共患的ADHD或使用药物的镇静作用有关。本研究以TD儿童为对象,探讨TD本身是否存在持续注意力损害以及TD儿童持续注意力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8年11月本院儿科神经专科门诊的TD患儿,均符合DSM-V诊断的3种类型之一,年龄6~18岁,排除ADHD除外其他共患病的病例,根据有无共患ADHD分单纯TD组和TD+ADHD组,单纯TD组36例,TD+ADHD组19例。对照组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同时期社区健康儿童,共36例。所有儿童完成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精神疾病相关评定量表,TD儿童完成耶鲁全球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ale Global Tic Severity Scale,YGTSS)。所有儿童完成 8 分钟的 Eriksen Flanker任务(Eriksen Flanker Task,EFT)。分别计算三组儿童的平均反应时(mean reaction time,MRT)、平均反应时标准差(reaction time standard deviation,RTSD)、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ble,CV=RTSD/MRT)、错误试次(错按+漏按),比较三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TD组儿童按年龄、性别、病程、分型、YGTSS评分严重程度分别分组,分析TD组EFT结果的可能影响因素。应用SPSS22.0软件,计数资料的分析采用χ2检验,部分计量资料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和Kruskal-Waillis检验。3组间的MRT、RTSD、CV、错误试次的平均值比较,方差齐性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检验,方差不齐性则采用非参数检验和Kruskal-Waillis检验。对影响TD组EFT结果的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著性标准α=0.05,双侧。结果:三组儿童的MRT、错误试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H=4.415,p=0.110;H=4.259,p=0.119)。RTSD和CV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H=15.091,p=0.001;F=11.685,p=0.000),经两两比较,TD组和对照组的RTSD和C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校正p=0.239;p=0.227),TD+ADHD组和对照组的RTSD和CV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分别为校正p=0.000;p=0.000),TD组和TD+ADHD组的RTSD和C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校正p=0.046;p=0.000)。将可能影响TD组儿童EFT结果的变量年龄、性别、病程、抽动分型、YGTSS评分严重程度纳入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年龄对MRT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T=-2.373,p=0.024),表明大年龄儿童的MRT较小年龄儿童小,随着年龄增长,MRT逐渐缩短;病程对RTSD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T=-2.184,p=0.037),表明随着病程不断延长,TD儿童的RTSD增大。上述变量对CV、错误试次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纯TD儿童的持续注意力未发现损害,共患的ADHD可能是TD儿童持续注意力损害的原因。年龄、性别、TD分型、YGTSS评分严重程度对TD儿童的持续注意力均无显著影响,但随着病程的不断延长,可能会影响TD儿童的持续注意力,因此,对TD儿童进行尽早的干预和治疗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