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中的就业准入歧视问题研究及对策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解放,一些原有的不适合经济发展的政治体制和制度也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或得到了修正、补充。但是,在全国各地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城市对农村劳动力和新生劳动力(包括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各种限制,使他们没有平等的就业机会。不给予所有希望在某一地区和某一行业就业的劳动力平等就业机会,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在就业准入方面设置的障碍,就是就业歧视。本文重点就是对城市化过程中的就业准入制度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在引言中还说明了本文的逻辑、文章结构及研究意义和进步之处。接着对城市化和就业的关系进行简单介绍,对有关就业歧视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和评介,指出本文研究所处的位置。其次,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从微观和宏观角度,采用成本收益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就业准入制度所涉及到的各个参与主体,他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现存的就业准入制度对他们各自的影响,成本是什么,收益是什么。并以北京对农村劳动力设置的就业准入限制性制度进行了个案分析,验证前面的理论分析。最后,针对前面的理论分析和个案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总结全文并指出了今后还要继续研究的问题。总之,在就业准入制度方面要取消目前不合理的制度,建立较为合理公平的就业准入制度,就势必要牵扯到城市劳动力、农村劳动力、企业、政府等各方面的利益。而一种制度的存在往往是“非中性”的,改变一种既定的制度或建立一种新的制度,就必然涉及到各方利益的重新分配。就目前中国城乡的现实情况来说,改变当前不合理的就业准入制度对城市劳动力的冲击相对来说较小,也就是说其损失较小,而对农村劳动力来说,则收益很大。二者总效果的收益远远大于损失,而且对城市的发展、城市经济活力、城市竞争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竞争力的提升都会起到增进和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中国喜人的经济形势令人们普遍认为,“循序渐进的”市场化改革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为转轨国家提供了实践理性的成功范例。90年代后半期以来,就我国经济市场化的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吸引FDI也是中国各地区对外经济工作的重点内容。然而在研究FDI区位分布的过程中,我们发现FDI在国内各省市间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外资在我国分布
该文第一节阐述了国际贸易中倾销与反倾销的基本原理:包括倾销的含义,倾销产生的原因与条件,倾销对进口国与出口国所产生的不同经济效应,特别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倾销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