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回授法在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健康教育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上制定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的健康教育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住院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永久性肠造口患者66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根据制定好的健康教育方案采用常规的健康教育方式进行指导,试验组根据制定好的健康教育方案采用回授法的健康教育方式进行指导。干预时间为入院开始到出院后3个月。于术后1天对患者的自我护理水平、自我效能、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出院时对患者的出院准备度、出院指导质量、自我护理水平、自我效能、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出院后3个月对患者的自我护理水平、自我效能、生活质量再次进行评分,并通过随访结果统计患者的因造口护理问题导致的再入院率。采用Epidata3.1录入数据,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资料性质采用频数、频率、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秩和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推断。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5例患者,其中观察组32人,对照组33人。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出院准备度比较:出院时,观察组患者的出院准备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93,P<0.05);(3)两组患者出院指导质量比较:出院时,观察组患者的出院指导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09,P<0.05);(4)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比较:术后1天,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4,P>0.05),出院时和出院后三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4,P<0.05;t=-7.889,P<0.05);(5)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比较:术后1天,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2,P>0.05),出院时和出院后三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效能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47,P<0.05;t=-9.564,P<0.05);(6)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术后1天,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7,P>0.05),出院时和出院后三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3,P<0.05;t=-6.008,P<0.05);(7)两组患者因造口护理问题导致的再入院率比较: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利用回授法对永久性肠造口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常规的健康教育方式比较,可显著提高患者出院时、出院后三个月的自我护理能力、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2)利用回授法对永久性肠造口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患者出院时的出院准备度、出院指导质量均高于常规的健康教育方式。(3)利用回授法对永久性肠造口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显著降低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的因造口护理问题导致的再入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