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者主体性视角研究林语堂的《道德经》译本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p2781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部中国古典著作的代表作,《道德经》一直作为重要研究对象备受无数学者的关注。许多学者将这部两千年前的作品定义为哲学诗,它话题广泛,从自然世界到人类世界,从哲学到政治,诸如艺术、教育、道德修养等话题也尽含其中。《道德经》在其哲学思想和语言风格上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国内外翻译家将其翻译成英语、德语、拉丁语,等等,成为了世界上继《圣经》之后翻译最多的书。《道德经》的翻译将中国思想文化带到全世界——这也是林语堂翻译《道德经》的目的。林语堂是作家,翻译家和文化使者,他翻译了很多中国古典佳作,创作了很多关于中国的英文作品,让世界了解中国思想,《老子的智慧》就是这其中的一部。林语堂通过研究庄子和埃默森的作品及其思想来正确理解《道德经》的含义,并以向世界介绍中国为目的,利用其在国外生活半生积累的语言功底和在大量翻译实践中总结出的翻译思想翻译了《道德经》。林语堂翻译的《道德经》充分展现了他作为译者的主体性。这篇论文以林语堂翻译的《道德经》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译书中的体现。宏观层面包括译者的人生经历,译者的翻译思想,译者的文化观念和审美观念;微观层面包括译者的翻译目的,译者对此翻译活动的看法,译者对原作的理解,译者对译入语的掌握和译者的翻译策略。译者主体性的宏观因素对微观因素起着决定作用。译者主体性的所有因素都在林语堂翻译《道德经》中有着明显的体现。此论文旨在通过研究林语堂的《道德经》译本中体现的译者主体性因素为译者的主体性研究贡献出微薄之力。
其他文献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小说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与同时代作家狄更斯、萨克雷、乔治·艾略特等一同被马克思称为“现代一派杰出小说家”。作品题材多样,以其工业题材小说最为有
本论文聚焦美国南方妇女在战争时期的家庭和社会生活。论文涵盖了美国南北战争、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三个重要的战争时期,详细探究了美国南方妇女在这些战争期间的生活和
近年来,随着英语教学水平的进步和学生英语能力的逐步提高,遣词造句已不再是学生写作过程当中的拦路虎。然而,许多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大量词汇也已具有良好语言基础,但是他们写出
整体听写法被证明是一项值得在英语课堂中尝试的整体活动。活动开始时,一篇短文以正常语速读给学生,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做下笔记,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集中记录下的零散资料,就短
我国长久以来是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的小农国家,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做出的选择.本文分析小农户的生产现状及多重功能,结合现代农业对农业
隐喻在两千多年的传统里被认为是语言的问题,在本质上是装饰性的,是游离于正常语言系统之外的一系列特异的或比喻性的语言表达式。值得庆幸的是,随着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隐喻
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开始效仿西方国家,实施经济转型,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转型的目标是要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因此私有化是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过渡最
索尔·贝娄是美国当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用斯里·菲德勒的话说,他是继海明威、福克纳后最具文学魅力的人,1976年由于对“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获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