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部中国古典著作的代表作,《道德经》一直作为重要研究对象备受无数学者的关注。许多学者将这部两千年前的作品定义为哲学诗,它话题广泛,从自然世界到人类世界,从哲学到政治,诸如艺术、教育、道德修养等话题也尽含其中。《道德经》在其哲学思想和语言风格上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国内外翻译家将其翻译成英语、德语、拉丁语,等等,成为了世界上继《圣经》之后翻译最多的书。《道德经》的翻译将中国思想文化带到全世界——这也是林语堂翻译《道德经》的目的。林语堂是作家,翻译家和文化使者,他翻译了很多中国古典佳作,创作了很多关于中国的英文作品,让世界了解中国思想,《老子的智慧》就是这其中的一部。林语堂通过研究庄子和埃默森的作品及其思想来正确理解《道德经》的含义,并以向世界介绍中国为目的,利用其在国外生活半生积累的语言功底和在大量翻译实践中总结出的翻译思想翻译了《道德经》。林语堂翻译的《道德经》充分展现了他作为译者的主体性。这篇论文以林语堂翻译的《道德经》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译书中的体现。宏观层面包括译者的人生经历,译者的翻译思想,译者的文化观念和审美观念;微观层面包括译者的翻译目的,译者对此翻译活动的看法,译者对原作的理解,译者对译入语的掌握和译者的翻译策略。译者主体性的宏观因素对微观因素起着决定作用。译者主体性的所有因素都在林语堂翻译《道德经》中有着明显的体现。此论文旨在通过研究林语堂的《道德经》译本中体现的译者主体性因素为译者的主体性研究贡献出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