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疮痂病(PCS)是由病原性链霉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可导致块茎植物产生痂状病斑,使马铃薯质量显著下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在我国,马铃薯产业不断发展,但是马铃薯疮痂病发病面积逐年扩大,已对马铃薯及其相关产业造成了重要影响。本研究主要对采集于甘肃部分地区(武威、张掖、白银、平凉、天水、陇南)的马铃薯样品进行处理,分离得到链霉菌,进行致病性验证及生理生化检测,从而系统的分析了该地区马铃薯疮痂病的致病菌类型,为相关地区进行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有:在张掖、白银、平凉、天水、陇南、天水地区共采集了53个马铃薯样品。经过分离纯化,得到246株放线菌,其中含有致病性基因的链霉菌有67株,占全部链霉菌的27.24%。通过对致病基因岛(PAI)三个主要致病基因(txtAB、nec1、tomA)的PCR扩增检测发现,以上地区的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PAI类型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其致病基因类型分别为txtAB~+/nec1~+/tomA~+(65株)、txtAB~+/nec1~-/tomA~+(1株)和txtAB~-/nec1~-/tomA~+(1株)。经过16S rDNA测序并进行系统鉴定可知,张掖地区主要致病菌为S.galilaeus,武威地区主要致病菌为S.bobili、白银地区主要致病菌为S.bobili、S.galilaeus,平凉、天水地区主要致病菌为S.scabies、陇南地区主要致病菌为S.galilaeus。对分离出的部分病原菌进行致病性验证,结果显示16#、73#、76#(txtAB~+/nec1~-/tomA~+)、93#、156#、214#菌株均能在小薯片上产生明显侵染现象,抑制萝卜苗的生长;而31#菌(txtAB~-/nec1~-/tomA~+)未产生明显侵染现象,在萝卜幼苗抑制试验中,对萝卜苗抑制率最低。本研究通过盆栽回接试验证明16#、73#、76#、93#、156#、214#菌均可使试验马铃薯块茎产生不同程度的病变,其中156#菌处理组致病率最高,为97.03%,该菌致病性良好;31#菌处理组未见到明显病斑,试验结果证明该菌株没有疮痂病致病能力。结合16S rDNA测序和生理生化试验,可以确定,31#菌为S.bottropensis,156#菌为S.bobili,16#、76#和93#菌菌为S.galilaeus;由于S.europaeiscabiei和S.scabies的16S rDNA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在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的基础上,结合ITS特异性序列检测结果,进一步确定73#和214#菌为S.scab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