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白杨S86人工林根区滴灌施肥及水氮调控机制研究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by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树作为林业栽培上最具潜力的速生丰产树种之一,是中国木材战略储备林建设的重要植物资源。然而,目前中国杨树人工林生产力水平(15 m~3 ha-1 yr-1)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30 m~3 ha-1 yr-1),良种选育和集约经营是实现其高生产潜力的重要途径。毛白杨因其生长速度快、轮伐期短、纤维白等特点,广泛栽植于华北平原,且相比于其他树种,其水氮需求量较高。因此,适宜的水氮施用措施是提高毛白杨人工林生产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滴灌系统进行灌溉施肥,对提高水氮利用效率、减轻环境污染意义重大。本文以山东聊城高唐县黄泛冲积平原砂壤土立地上2~4年生三倍体毛白杨无性系S86((Populus tomentosa×Populus bolleana)×(Populus alba×Populus glandulosa))为研究对象,采用地表滴灌-施肥技术(DIF),以滴头正下方20 cm处土壤水势分别达到-20 k Pa(I20)、-33 k Pa(I33)和-45 k Pa(I45)为灌溉起始阈值,滴灌湿润体(以滴头为椭球心,长半轴为40 cm,短半轴为25 cm的半椭球体)内平均土壤含水率达到田间持水量时停止灌溉,并在每个灌溉水平下分别采用220、260、260 kg N ha-1 yr-1(FH),150、190、190 kg N ha-1 yr-1(FM),80、120、120 kg N ha-1 yr-1(FL)及0、0、0 kg N ha-1 yr-1(F0)对2~4年生林分随水施肥,另设置1个无灌溉施肥的对照处理CK,共计13个处理。将大田实测和室内理化试验结合分析,研究不同灌溉量及施氮量下不同林龄林分根区水氮分布及运移规律、细根分布及形态特征、林木水氮吸收利用特征及林木生长与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旨在揭示DIF下“根区-吸收根-林木”系统内水氮作用规律,为制定短轮伐期毛白杨人工林(2 m×3 m栽植密度)滴灌施肥措施提供参考。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滴灌有效改善0~60 cm土层水分状况,I20处理土壤含水率(SWC)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4.7%,雨季强降雨引起80~140 cm土层SWC升高。根区无机氮(Nmin)受灌溉、施肥、降雨及土层深度的综合影响,集中于0~20 cm土层(37.7%),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低灌溉量和高施氮量下Nmin均显著较高,但灌溉和施肥无明显的交互作用,且雨季强降雨已引起氮素深层淋溶。(2)DIF下细根垂直分布呈“集中于0~30 cm土层(43.2%~82.6%,其中I20处理占72.8%),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规律,水平分布呈“靠近树干(10~30 cm径向范围内占10~150 cm径向范围内的67.15%),随径向距离增加而降低”的规律。I20处理显著提高2年生林分0~30 cm土层和3年生林分30~8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密度(RBD),且显著降低2年生林分0~30 cm土层细根比根长(SRL)。增施氮肥显著降低2年生林分30~80 cm土层细根根长密度(RLD)、表面积(RSA)和SRL。有机质、硝态氮和铵态氮与部分细根特性(RBD、RLD和RSA)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细根表现出硝态氮吸收偏好。(3)6~8月是林分耗水关键期,林分蒸腾量(Tr)占4~10月林分总Tr的55.56~59.60%;提高灌溉量和降低施氮量均能促进林木蒸腾,3年生林分4~6月I20处理林分Tr明显高于I45FH和CK处理,I20FL处理最高。生长季内叶片氮含量高于19g kg-1,随叶面积指数增加“稀释效应”明显,且DIF对器官氮浓度无明显影响。I20处理显著促进林木生长,进而显著提高林木氮吸收。(4)运用Dirichlet回归模型探究林木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个体发育因素显著影响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及叶-枝-干生物量分配,对根桩-粗根-细根分配无影响。低水高肥处理(I45FH)显著降低地下部分生物量分配比例,充分灌溉处理(I20FH,I20FM和I20FL)茎干生物量比例提高,高肥处理(I20FH,I33FH,I45FH)显著改变根桩-粗根-细根生物量分配,细根生物量分配比例在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5)滴灌促进旱季林木生长,并改变干旱年份林木季节生长模式。林木胸径月增量峰值提前,林木生长与林地累积灌溉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雨季Nmin呈显著负相关;短轮伐期内DIF显著促进2、3年生林木生长,其中滴灌作用显著,施肥及灌溉施肥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I20FH处理为短轮伐期毛白杨S86人工林生长最优处理,林地平均生产力达到30.84 m~3ha-1,显著高于CK41.94%,I20F0处理为效益最优处理,4年生林地经济效益达到2749元/亩。(6)综上,滴灌-施肥促进短轮伐期砂地毛白杨S86人工林生长的关键机理及技术措施如下:(1)4~6月是林木需水关键期,滴灌及时补充根区水分促进2、3年生林木生长。(2)细根集中于0~30 cm浅土层,且DIF显著影响细根垂直分布模式和部分形态特征,雨季Nmin与林木生长呈显著负相关,启示应“少量多次”施肥及时补充细根集中分布区水氮资源,并避免雨季施肥。(3)增施氮肥对林木生长及器官氮浓度无明显促进作用,但根区Nmin明显提高,且定向改变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初步说明可通过DIF定向调控林木生长,但氮肥对林木生长的长期作用规律需进一步监测。(4)林木生长最优DIF措施:-20 k Pa为灌溉起始阈值,2~4年生林分施氮量分别为220、260、260 kg N ha-1 yr-1,生长季内分6次施入。经济效益最优DIF措施:-20 k Pa为灌溉起始阈值,短轮伐期内不增施氮肥。
其他文献
学位
土壤镉污染问题是目前国内最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土壤镉一旦超标,将对人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施用有机改良剂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化学修复方法。目前关于污泥、秸秆、粪便等有机堆肥对镉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较多,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研究较少。本研究应用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对镉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机理及效应研究。通过吸附试验,探讨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对镉的吸附性能和吸附机理;土柱淋溶试验,研究园林绿化废弃
学位
园林绿化废弃物主要以木质纤维素高分子化合物为碳源,C/N比高,导致堆肥过程中有机质分解速率低、腐熟度差。蚯蚓处理废弃物过程中N2O和N2显著释放,导致氮素损失率高。因此,针对高C/N比原料,如何控制蚯蚓堆肥腐熟过程,减少氮素损失并提高堆腐产品质量,是需要解决的蚯蚓堆肥工艺问题。本研究通过氮源调节C/N、无机添加剂和促腐菌剂施用来有效控制蚯蚓堆腐过程中氮素损失并提升产品质量。分别通过1)尿素与全氮含
森林经营与管理是我国森林高质量发展和森林效益提升的重要途径和保障。以森林可持续经营为核心,在维持森林健康生长和森林多种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对非木质森林资源的评价与高值化利用,是进一步提升森林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本文以药用工业银杏原料林的非木质资源(银杏叶)为研究材料,对银杏叶活性成分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评价,并对其加工利用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最后对未被充分开发的双黄酮类成分进行了进一步的功能评价,
木质纤维生物质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可再生碳基资源,实现其全组分的转化利用对于石油基能源的有效替代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木质素作为最丰富的可再生芳香型资源,可以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和生物基材料。然而,木质素具有复杂的结构和高度的异质性,难以实现有效的升级转化。因此,本论文围绕桉木和杨木两种典型速生原料,采用绿色高效的解构方法实现了原本木质素的高得率分离,并分别探究了木质素在不同的形态学区域和生长阶段的分子
学位
红花玉兰(Magnolia wufengensis)是木兰科玉兰属植物新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但是红花玉兰野生种群生境狭窄,数量稀少,处于极度濒危状态,亟需保护和引种栽培,扩大适生区域。目前关于红花玉兰引种适生区尚不明确,也不明晰影响红花玉兰生长的限制因子以及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因此本研究以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栽培的1年生红花玉兰实生苗为研究对象,将其引种到北京海淀、河南南阳、云南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四大重点国有林区中国有林地最集中、面积最大、生态地位最重要、纬度最高的国家森林生态功能区。兴安落叶松是林区主要的优势树种,如何科学的经营兴安落叶松林,充分发挥大兴安岭林区的生态功能是林区的主要任务。森林生长模型是描述林木或林分生长规律的一组方程式,它能够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预测林分未来的发展动态,为科学经营森林打下理论基础。本研究基于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第6
林产坚果产业在我国特色经济林总产值中的占比逐年增加,2019年产值已达到2500亿元人民币。林产坚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探求巩固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区域品牌建设是在林产坚果产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市场化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但目前在林产坚果区域品牌建设实践过程中,由于产业内利益相关主体规模小、集约化能力不足和主体间关系复杂等原因,导致林产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