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知识快速更新和折旧的大环境下,中小学教师职业停滞现象正变得越来越普遍,它日益成为困扰中小学教师实现持续成长的障碍。因此,如何识别职业停滞教师,并帮助其突破停滞就成为一项严肃的课题。本研究将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尝试对其职业停滞的现状及规律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寻求突破停滞的对策。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职业停滞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重点对职业停滞的测量等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提炼出可用于衡量教师职业停滞状况的三个维度:意愿、机会和能力,这为后面的问卷编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的总体设计和过程,介绍了实证研究的总体构思,并进行职业停滞问卷的编制与检验.由于职业停滞研究领域已有的量表不是针对教师而独立设计的,不能充分揭示教师职业停滞的全部内涵,因此本研究在深入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停滞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对这些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整合,从意愿缺失、机会缺失和能力不足三个方面入手编制了问卷。然后对问卷进行了信效度检验,结果发现问卷的信效度都比较理想。第三部分是职业停滞问卷的正式施测。对得到的来自5个地区的的290名中小学教师的正式样本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第四部分针对测验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根据意愿、机会、能力三个维度把职业停滞分为七种不同的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职业停滞,提出了各自的突破对策。第五部分总结全文,得出如下结论:1、中小学教师职业停滞结构模型的维度包括意愿缺失、机会缺失和能力不足。2、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停滞有一定影响:女教师在意愿缺失和总体职业停滞上显著高于男教师;30岁以下和41-50岁之间的教师在机会缺失上显著高于31-40岁之间的教师;专科学历教师在能力不足上显著高于本科教师;5-10年教龄和20-30年教龄的教师,在意愿缺失与停滞总分上显著高于与10-20年教龄的教师。研究结论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停滞现象符合本文所提出的三维度结构,并受性别、年龄、学历和教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