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改性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ter_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发性能优异的新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是提升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主要研究方向,硅由于具有超高的理论容量、无毒无害且资源丰富被认为是下一代锂电池负极材料的最佳选择。但硅基负极材料在循环过程中体积形变巨大(>300%),致使活性物质粉化,电极结构破坏以及有效电接触的损失,导致可逆容量的快速衰减甚至引发严重的安全问题阻碍了硅基负极材料的应用推广。并且硅属于半导体材料,电子电导率较低导致其倍率性能较差。因此常采用硅纳米结构设计和与碳材料复合的方法,缓解体积形变对电极结构的影响以及有效提升复合材料的电导率。本论文通过硅纳米结构设计、外包碳层结构设计以及外包碳层改性等方法来优化提升硅碳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分析讨论材料结构与其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关联性,主要研究工作具体如下:(1)珊瑚状三维多孔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锂电池性能研究:为解决硅基负极材料循环过程形变巨大和电导率低的问题,本研究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通过胶束法制备具有独特珊瑚状纳米结构的二氧化硅纳米管,研究了反应溶剂中不同醇水含量对纳米结构的影响,确定了胶束法制备二氧化硅纳米管的最佳工艺。并通过高温镁热还原有效改善Mg2Si固相还原Si O2的反应动力学条件,成功制备出高还原纯度(95.95%)且具有珊瑚状纳米结构的CL-Si。最终通过碳/r GO双包覆制备CL-Si@C/r GO复合材料,研究硅纳米结构设计和碳/r GO双包覆改性综合提升硅碳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CL-Si@C/r GO复合材料在1 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圈后仍然具有910 m Ah g-1的可逆容量,即使在大电流密度下(2 A g-1)仍然具有739.1 m Ah g-1的容量保持,展示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出色的倍率性能。本研究制备方法简单,避免了氢氟酸酸洗除杂步骤,优化镁热还原工艺参数,为镁热还原制备特殊结构硅基负极材料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2)生物质衍生多孔硅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研究:为解决高性能硅碳负极材料制备成本高昂和工艺复杂等问题,以小麦粉为碳源,通过CTAB对硅颗粒表面阳离子化,使其在静电力的作用下在小麦粉中沉积均匀,控制发酵温度和时间,通过生物质发酵的方式,设计制备具有多孔结构的氮掺杂硅碳复合材料(Si/N-PC)。其多孔碳结构和氮以吡啶氮等形式的掺杂,协同提升了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嵌锂活性。半电池测试中,在1 A g-1电流密度下循环300圈仍然保有696.1 m Ah g-1可逆容量,远优于未经生物质发酵处理得到的硅碳复合材料(164.6 m Ah g-1)。甚至在2 A g-1时仍能有946.1 m Ah g-1保持,展示出极佳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变扫速CV测试发现其电荷存储受到电容控制,也侧面证明了其脱/嵌锂性能优异。本研究工艺流程简单,以可再生生物质材料为碳源,通过简单生物质发酵处理制备了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能的硅碳复合材料,为低成本高性能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提供了解决思路。(3)氮硫共掺杂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为解决在厚碳层包覆时,锂离子扩散被限制,部分Si电化学嵌锂活性低的问题。本研究以硫脲为氮源和硫源,探讨氮硫共掺杂改性对硅碳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硫脲加入量对复合材料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硫脲加入量的增加包覆碳层表面逐渐由光滑向褶皱多孔结构演变,氮硫共掺杂后的复合材料电荷转移电阻降低,碳层无序程度增加,硫脲加入量为1.5 g时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最优。半电池测试中,在2 A g-1电流密度下仍然有897.2 m Ah g-1的容量保持,以1 A g-1电流密度下循环200圈仍然具有886.7 m Ah g-1,这表明适当的氮硫双掺杂可以有效提升硅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本研究工艺简单,为厚包覆碳层中硅颗粒在高电子电导率的条件下缺乏嵌锂活性导致容量显著降低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
其他文献
酰胺磷酸酯类化合物是一种含有酰胺基团的磷酸酯化合物,研究发现此类化合物具备广谱的生物活性,例如抗植物病毒、杀虫、除草、抑菌、抗肿瘤等,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医药及农药的研发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α-羰基酰胺为母体,引入亚磷酸二烷基酯结构,设计合成了一系列酰胺磷酸酯化合物,并对其化学结构进行表征,测试其生物活性。取得如下阶段性成果:1、发展了以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碳-7-烯(DBU
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作为表征森林植被冠层结构的重要核心参数之一,也是定量描述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水文循环及生态过程模型的关键参数,与诸多森林生理生态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准确测定森林LAI季节动态变化对预测植被生长状况、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制定合理的森林经营及管理策略至关重要。然而,在非破坏性条件下,利用凋落物法、异速生长方程法、半球摄影法(digital hem
混合直流输电融合了常规高压直流输电以及柔性直流输电的优势,在大容量输电、向无源网络供电以及新能源外送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已经成为高压直流输电的研究热点。本文分析了点对点型混合直流输电以及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本文首先分析了常规高压直流输电和柔性高压直流输电的优缺点,构建了点对点型电流源换流器-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输电结构(LCC-MMC),以及利用VSC的电压极性不变的特点,构建多
研究背景: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约30%涉及Pax5基因突变,儿童ALL中Pax5基因突变是不良预后因素。目前认为Pax5突变导致肿瘤免疫耐受可能是复发的原因,但其中机制尚不明确。研究目的:我们考虑利用Pax5敲除的小鼠模型来研究Pax5基因突变参与肿瘤免疫耐受的机制。方法:本研究应用CRISPR-Cas9技术对小鼠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A20细胞Pax5基因进行敲除,在转录水平以及蛋白水平分别进行
激光标刻技术作为激光加工领域的重要分支有着非接触、高精度、高效率等传统标刻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但作为其核心的控制处理软件却存在着功能单一、图像数据智能化处理程度不高、数据输入与激光输出不能分离等缺点和问题,极大地限制了激光标刻在物联网环境下的优势发挥。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将智能化处理技术与激光标刻技术相结合展开研究,并设计实用软件以实现激光标刻操作远程化、流程自动化和处理智能
多肽和DNA均具有独特的自组装性能和优越的生物相容性,在纳米生物材料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定的短肽序列能够通过自组装快速形成纤维结构,在环境响应性生物材料、纳米药物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D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组装体,具有更强的可设计性,因而能够获得更加丰富多样的纳米形貌。多肽自组装材料与DNA自组装材料的杂交融合或许能够带来更多新的性质和组装策略,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而由于DNA与
扶贫精准工作是推进我国全面脱贫,决胜全年建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步,学术界一直以来有一个共识,即农村扶贫政策需要相关金融配套政策的密切配合,特别是需要金融政策与扶贫政策有较高的契合度,这也是传统金融扶贫政策研究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在研究样本上,以非传统贫困地区的县域经济体D市为样本,将研究重点放在农村金融扶贫政策的优化改革上,探索如何进一步实优化农村金融产业扶贫政策。首先,本文对研究的主要目的、
电致化学发光是将电化学手段和化学发光方法相结合的一种分析技术。本论文以电致化学发光分析法为主要检测技术,通过合成半导体纳米阵列复合电极和半导体纳米材料修饰电极,作为化学发光物质,分别构建了高灵敏的ECL细胞传感器和生物分子检测平台。第一章简要综述了电致化学发光(ECL)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特点、主要反应类型以及在生物分析传感器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同时对半导体纳米材料、类石墨材料g-C3N4做了简要介
牧草表面附着大量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这些附着微生物通过与牧草寄主的互作,参与到牧草的生理代谢中。牧草附着微生物在全球碳氮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仅与植物宿主的关系非常复杂,而且还具有固氮、促进牧草生长、增强牧草抗逆性、改变牧草表面特性、降解牧草表面农药残留等多种功能。同时在青贮饲料调制方面,我们可根据青贮原料表面附着的微生物选择合适的青贮添加剂,调制高品质的青贮饲料。但气候、季节和牧草类型等因素都
信访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历史渊源久远的治理制度。近年来,随着人社工作中各种新问题、新矛盾、新情况不断涌现,人社信访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社信访工作至关重要信访工作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信访工作的首义,在于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群众诉求,初看是信访问题,实则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解决好这些问题,已经明显超出原有信访工作的职能范围,上升到了更加广泛的群众工作范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