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帝国国防方针》是记载日本国家战略的军事机密文件,由国防方针、国防所需兵力及用兵纲领三部分构成,内容涉及国家目标、军备标准、作战计划等。它产生于1907年,历经1918、1923、1936年三次修订,为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提供了指导性方针。本文围绕《帝国国防方针》的制定及其修订,阐述了政府和军部、陆军和海军的关系,即——经济发展与军备扩充的矛盾,成为大陆国家还是成为海洋国家。 《帝国国防方针》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在继承明治初期日本国家战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日俄战争后,日本的对外扩张进入了新阶段,为了明确战后经营的主要目标,日本于1907年制定了《帝国国防方针》,确立了作为大陆国家发展的“陆主海从”战略。这便与海军主张的“海洋国家论”产生了尖锐矛盾。同时,陆海军因为庞大的军备需求也与处于财政危机的政府产生了对立。因此,《帝国国防方针》的修订势在必行。修订后的1918年《帝国国防方针》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新军事理论,统一了陆海军的国防战略,确立了“海陆并立”的战略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重新限制愈演愈烈的海军军备竞赛,美国倡议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会议表面承认了日本在西太平洋地区的霸权,但实质上限制了日本海军的规模,招致日本海军内部“强硬派”对美国的不满和仇恨。由此日本海军主导修订了1923年《帝国国防方针》,并确立了以美国为主要假想敌国的“海主陆从”的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