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杨酸(SA)和苯并噻二唑(BTH)对甘蓝根肿病抗性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ningwind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即结球甘蓝,是十字花科芸薹属蔬菜作物,是我国主要蔬菜作物之一。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侵染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是十字花科植物的重要根部病害。芸薹根肿病其孢子寿命长,抗逆性强,土壤一旦污染,将不再适宜十字花科植物的栽培。感染后的十字花科作物,产量下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利用外源物质能够诱导果蔬自身产生系统获得抗病性逐渐成为果蔬病害防治的新途径。水杨酸作为一种小分子酚类化合物在上世纪就被广泛的应用于植物抗病性及抗逆性方面的研究中,并有具有显著的缓解效果。苯并噻二唑处理后迅速激活植物体内多种防卫反应,同时诱导处理植物产生抗病信号物质,经传导并被识别后活化其它部位的抗病机制。本实验通过两个外源物质(SA和BTH)不同浓度处理对两个甘蓝根肿病发病情况的调查,筛选出最佳处理苗龄期和诱导浓度;测定两个不同浓度外源物质处理后,对甘蓝幼苗每隔1d进行一次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进而初步探讨诱抗剂的诱导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甘蓝根肿病接种后不同浓度SA处理对两个甘蓝品种病情指数和发病率的影响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对甘蓝的诱导效果不同,随着诱导浓度的增大,病情指数会逐渐降低,诱导防治效果提高,但是达到一定浓度后诱导效果下降。SA的不同诱导浓度在甘蓝不同的苗期对根肿病的诱抗效果不同。京丰一号和西园六号发病率是二叶一心期>一叶一心期>四叶一心期,且西园六号发病率小于京丰一号,表明最佳接种时期是二叶一心期。SA浓度为0.5mmM时,在两个甘蓝品种在二叶一心期诱抗效果最佳,诱抗指数分别为59.6%和64.2%,但浓度1mM诱导处理下对甘蓝幼苗叶片有损伤,致使部分叶片干黄,有的叶片有枯死现象,对叶片产生了毒害作用。2.甘蓝根肿病接种后不同浓度BTH处理对两个甘蓝品种病情指数和发病率的影响根肿病接种后,两个甘蓝品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发病,其病情指数变化规律也不相同。不同浓度的BTH对甘蓝的诱导效果不同,随着诱导浓度的增大,病情指数会逐渐降低,BTH的不同诱导浓度在甘蓝不同的苗期对根肿病的诱抗效果不同。京丰一号和西园六号的发病率二叶一心期>一叶一心期≈四叶一心期,且西园六号发病率<京丰一号,表明最佳接种时期是二叶一心期。相对于其他两个苗期,诱抗效果最佳浓度是0.5mM,但0.1mM和1mM浓度在一叶一心期和四叶一心期诱抗指数相近。1mMBTH诱导处理对甘蓝幼苗叶片没有干黄枯死现象。3.甘蓝根肿病接种后不同水杨酸(SA)和苯并噻二唑(BTH)浓度处理对两个甘蓝品种防卫反应相关酶活性的影响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在甘蓝幼苗二叶一心期接种后,经诱导处理后各保护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而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及渗透调节物质Pro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与对照处理相比,0.5mmol/L SA和0.5mmol/L BTH能有效提高甘蓝幼苗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PAL活性、APX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提高并使之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研究结果表明,在甘蓝幼苗二叶一心时期外施0.5mmol/L SA和BTH可使植物体内渗透调节能力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升高和抗氧化剂含量增加,增强了细胞清除活性氧的能力,从而减轻活性氧对细胞的危害,提高幼苗对根肿病的抗性。
其他文献
随着人口的日益增长,新增的有限的栽培面积面临严峻的形式,因非生物胁迫而造成的栽培面积的损失是全世界关注的一大主要问题,而盐度是减少可用耕地和减产的最重要非生物胁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