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模糊图像成像与超分辨率重构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m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像可以看成是一种二维分布,成像系统则可认为是一个线性系统。了解图像和成像系统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重构算法。首先从理论上对图像和成像系统进行阐述,简要介绍了电荷耦合器件(CCD)成像原理,并特别通过微型飞行器运动成像分析了CCD在成像中的作用,同时给出了像质评价标准。运动中获取的图像,其降质常常是空间变化的。要想对模糊图像进行较高质量的超分辨率重构,必须进行成像建模。通过对成像模型的介绍,揭示了运动模糊的本质,给出了超分辨率重构的设计框图、流程,并指出了其中的关键技术。图像超分辨率重构,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图像配准。图像配准不仅决定重构的效果,而且决定重构算法能否做到实时,是超分辨率重构的关键步骤。通过对成像过程和分层搜索原理的研究,发现粗分辨率上所获得的模板匹配位置可以传递到精细分辨率上,并指导精细分辨率模板上的搜索。只要在粗分辨率层上进行足够多的迭代次数,就能保证配准的精确性,这样在精细分辨率上的配准只需较少的迭代次数。由于仅丢弃冗余的迭代步骤,并没有影响精确性。因此,分别提出了基于仿射变换的六参数和四参数两种配准算法,并通过对包括不同旋转角度和模糊程度的多幅图像进行试验,两种算法均能较快收敛。在保证配准精度的同时,六参数算法的配准速度较传统方法提高了一倍,而四参数算法的配准速度在旋转角度小于五度时则提高了三倍,而在旋转角度逐渐增大时,配准速度与六参数基本持平。这两种方法体现了快速、准确、鲁棒性的特点。图像的超分辨率重构将成为今后图像复原的主流方向,而凸集投影(POCS)方法可作为一种迭代框架。从理论上详细论述了运动模糊图像的POCS超分辨率重构的数学基础和算法原理,包括对成像模型的总结、参考帧插值和POCS核心算法的描述。分析了POCS算法产生振铃效应的原因,发现振铃效应集中在图像边缘。通过对灰度图像进行平滑滤波,减弱边缘方向的快速变化,从而更好地适应固定凸集的约束。所得结果较传统POCS方法有较大改善。此外,当模糊量很大时,POCS算法重构的图像将会产生一定宽度的盲区。因此,分析了当运动模糊量超过原始图像尺寸一半,并且点扩展函数(PSF)不是方形矩阵时,POCS算法在二维图像横、纵坐标方向上的迭代收敛速度不一致的缺陷,揭示了POCS算法重构极限的本质。通过对低分辨率参考帧进行扩展,提出了大模糊量的POCS重构算法,更好地利用了冗余信息。这种方法较好的避免了盲区的产生。全面而系统地证明了POCS算法的广泛适应性、稳健性和鲁棒性。图像模型对图像复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图像模型本质的研究,可以更加有效的进行图像复原。依据图像模型的观点,初步研究了Markov随机场模型,以及适用于图像复原范畴的技术框架,对基于最大后验概率的复原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给出了迭代坐标下降(ICD)的优化算法。
其他文献
正交频分复用(OFDM)是一种多载波调制和复用技术,具有较高的频谱利用率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高速数据传输领域。信道估计对OFDM系统的性能有着直接的影
自动人脸检测与跟踪技术近年来成为了模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方面的一个重要和热门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研究了视频图像序列中的人脸检测和跟踪技术。具体内容为:给出了人脸检
医学图像配准是可能来自不同的时间、条件、设备的图像,通过寻找一种空间上的变换,使其与另一幅医学图像配准,取得空间上的对齐。如今,图像配准已被应用到遥感图像处理,计算
被动毫米波成像是毫米波技术领域90年代以来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被动毫米波成像系统存在着分辨率不高以及灵敏度较低等不足。近年来,随着毫米波成像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毫
电力线通信技术利用分布广泛的低压电力线作为通信信道,实现internet高速互连,为用户提供互联网访问、视频点播等服务,形成包括电力在内的“四网合一”,目前正受到人们的关注。 OFDM调制技术具有频带利用率高,传输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能有效提高频带利用率,缓解频带短缺矛盾。基于OFDM的低压电力线通信充分利用低压电力网现有线路和设备实现高速数据通信,具有成本低廉,方便快速等优点,为人
Ad Hoc网络是由一组具有无线收发装置的移动终端组成的临时、多跳、无中心的自治系统,与有线网络相比,无线网络的可用带宽有限;与传统无线网络相比,Ad Hoc网络的多跳性、节点
目的:对乳腺癌患者手术之后病患侧的肢体淋巴水肿进行护理,总结方法,分析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的100例乳腺癌患者,依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有50例患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人类对于太空探索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神舟5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当前中国航天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