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令题材中国画古今比较研究

来源 :山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fei19881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节令承载着华夏民族悠久深厚的历史,也是智慧的劳动人民对时间概念的具象认知。节令作为一种内在文化,经过社会生产的演绎被赋予了本土艺术的象征,并深深熔铸进民族精神灵魂中。节令题材中国画作为节日文化系统的载体具有深远的精神价值和影响,尤其是新时代背景下传统节令的再次兴盛以及外来文化的交融,让中国广博丰富的传统文化展现出更加多元的光明前景。本文以节令题材中国画为研究对象。首先,明确节令的涵义和节令题材绘画的美术范畴,对古代节令画追踪溯源,并描绘现代节令题材中国画的发展概貌,从中窥见节令题材中国画的大致发展脉络及发展状态;进而在表现内容和思想寓意方面对古代和现代的节令题材中国画进行深入研究,比较其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审美特征;然后,在表现形式上,围绕节令题材中国画在构图形制、造型特点、表现技法以及设色风格等形式语言方面的分析,比较传统和现代节令题材中国画的异同点,把握节令题材中国画的发展方向,揭示其随着社会的变迁呈现的传承性与开放性,展现节令题材中国画继承与创新的新面貌;文章的最后,简要总结节令绘画的功能机制和美学价值,号召大众重视、保护包括节令题材中国画在内的传统文化。节令题材中国画折射出传统节令和民族艺术特有的功能和价值,因此保护中国传统节令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传统节令的复兴是大势所趋。希望借此研究,能丰富节令题材中国画的理论体系,发掘其在传统与现代不同历史时期的题材内容和美学蕴涵,使人们对节令题材中国画有更加深刻、全面的认知,能够更好地解读其艺术特质和美学价值,同时也为该类绘画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参照与借鉴。
其他文献
在中国书画艺术中,“狂”的表达方式之所以长久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与赞扬,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本文的论述,首先是对“狂”在中国书画艺术中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和渊源性做
建筑雕刻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民族传统工艺,建筑雕刻古朴精美,风格各异,是我国民族民间艺术遗产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分,决定着它具有美的独特性和表现性。建筑雕刻它赋予了建筑造
“乐烧”(しがらきやき、Raku)作为一种“小众”的烧成方式,更强调“乐”过程中的“自在”与“喜悦”。其犹如民谣在音乐中的作用一样,为整个艺术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