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振动辅助大应变挤出切削制备超细晶带材的机理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nosu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应变挤出切削(Large Strain Extrusion Machining,LSEM)是一种新型超细晶带材制备大塑性变形技术,被加工材料经受切削与挤压双重作用,形成设定厚度的规整带材。传统大应变挤出切削过程中,由于刀屑间的摩擦作用,带材表面质量较差,缺陷很多,需进行二次加工才能满足使用要求。超声振动辅助切削能改善被加工工件表面质量,被广泛研究且已实际应用。为了克服传统大应变挤出切削工艺的缺陷,结合超声振动辅助切削的优点,本文提出一种新型工艺,即超声振动辅助大应变挤出切削(Ultrasonic Vibration assisted-Large Strain Extrusion Machining,UV-LSEM)。本文以轴向超声振动辅助大应变挤出切削(Axial Ultrasonic Vibration assisted-Large Strain Extrusion Machining,AUV-LSEM)加工过程及结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模拟仿真和实验,对切屑的成形机理、材料微观结构变化规律和加工参数的优化设计进行分析和研究。建立轴向和切向超声振动辅助大应变挤出切削过程中主刀具和限制刀具刀刃切削运动轨迹方程,预测切屑表面理论切痕。用有限元仿真技术,分析得出最优超声振动方向。结果表明:在合理的切削和超声振动参数条件下,AUV-LSEM有更大的等效应变和等效应变率,更有利于切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改善。建立AUV-LSEM有限元模型和LSEM晶粒尺寸预测模型。对比分析了AUV-LSEM和LSEM加工过程中刀具前角、切屑厚度压缩比和超声振幅等加工参数对切削变形区形变参数如等效应变、等效应变率等的影响规律;得出了LSEM切屑晶粒尺寸分布,发现模拟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通过AUV-LSEM实验,分析切屑表面实际切痕,验证理论切痕的正确性。提出切屑表面质量评价指标,对比分析AUV-LSEM和LSEM切屑表面质量;对比分析AUV-LSEM和LSEM切屑微观组织和维氏硬度;设计多因素正交实验,综合应用ANOVA方法对切屑表面平均硬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对比AUV-LSEM和LSEM优化设计实验结果;设计测力仪安装台,对比分析AUV-LSEM和LSEM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最高温度和平均切削力。通过对比分析实验发现:AUV-LSEM切屑表面质量更好,缺陷更少,而LSEM切屑表面有大量的鳞刺、犁沟和裂纹等缺陷,主要因为轴向超声振动能有效减小刀屑间的摩擦系数,从而降低摩擦力,挤出通道内的高频率振动往复“熨压”切屑表面,所以能大大改善切屑表面质量;AUV-LSEM切屑平均晶粒尺寸更小,位错密度更大,维氏硬度更大,主要因为轴向超声振动加速位错密度的累积,引起声残余硬化效应,所以促使切屑内晶粒细化程度加深,表面平均硬度增大;AUV-LSEM的优化设计实验结果与LSEM近似;AUV-LSEM加工过程中的最高温度和平均切削力小于LSEM,主要因为轴向超声振动减小了切削热的生成,降低了摩擦力,从而降低了切削温度和平均切削力。
其他文献
由于肿瘤复杂的生理环境和体内多重生理屏障,纳米药物需要经历体内循环、肿瘤富集渗透、细胞摄取和药物释放等过程,导致其递送效率不佳。如何提高药物的递送效率是药物载体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也是提高纳米药物抗肿瘤疗效的关键所在。针对这一难题,本论文针对所递送药物的靶点不同,结合肿瘤酸度响应的高分子载体材料的设计与合成,构建纳米载体提高抗肿瘤药物递送至靶标的效率。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两部分:1.细胞核是
随着数字相机和智能手机等成像器件的普遍应用,高质量低成本的数字图像成为信息交流中重要的载体,被广泛应用到安防监控、医疗辅助、犯罪追踪等多个领域。然而,在图像拍摄过程中,所拍摄的物体与成像设备之间难免出现相对运动、景深变化等情况,容易导致图像运动模糊。由于图像的质量对后续图像数据的分析与理解至关重要,能够从运动模糊图像中恢复出对应清晰图像的运动模糊图像复原问题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关注。目前大多数的运动模
有机太阳电池(OSC)以其质量轻便、可挠折弯曲、可溶液加工以及低成本的优势得到了广大研究者们的青睐。得益于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迅猛发展,有机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PCE)已经突破了18%。但是目前大部分活性层体系的最优性能都是在膜厚100 nm左右获得的,随着膜厚的增加,器件的效率会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这种情况将非常不利于大面积卷对卷印刷生产,因此发展高效率的厚膜活性层是非常必要的。本论文以实现
Ti微合金高强钢是一种低成本高性能的新型钢铁材料,其强度的稳定控制问题一直是该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炼钢技术的进步,钢的成分波动问题已基本解决,而纳米碳化物析出对TMCP工艺参数敏感所引起的性能波动问题仍十分突出。如何充分发挥纳米碳化物析出强化效应和稳定控制其析出是开发Ti微合金高强钢的关键。本文在低碳钢(简称C-Mn钢)基础上添加微量的Ti和Mo元素,设计出低碳Ti钢和Ti-Mo钢。采用热模拟
近年来,随着污水处理率逐年升高,污泥的产量也在大幅增加,必须实现污泥减量化,降低污泥含水率,才能减少其后续的处置成本。污泥脱水困难的原因主要在于其成分复杂、有机质含量高以及胞外聚合物(EPS)形成的网状结构中包裹的细菌和吸附的水分子形成氧化膜,使得污泥胶体的表面水合程度过高并且固液分离困难。本文以EPS含量差异较大的市政污泥和造纸污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研究,探索了EPS对污泥深度脱水性能及水分迁
院校名片2017年7月,陆军工程大学以原解放军理工大学、军械工程学院主体和重庆通信学院、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工程兵学院为基础调整组建,是我军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并重、工程技术与作战指挥融合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800万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钱七虎院士将800万奖金全部捐出用于资助西部和少数民族贫困学生上学。2019年3月16日,
期刊
数据挖掘领域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聚类问题的研究。但现有的算法,不论是单视图还是多视图的聚类模型,都极大的依赖于点点关系。但这种点点关系并不能充分刻画实际应用场景中的复杂数据的结构信息,且极易被噪声和异常值影响。因此,如何有效的挖掘数据间的关联关系是聚类算法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缓解这一困境,本文提出了新的度量来建模数据的高阶信息以提升传统聚类算法在真实数据上的聚类性能。本文围绕如何有效利用高阶信息
随着航空航天等领域轻量化及高性能要求的不断提升,结构效益显著的薄壁壳体零件的需求急剧上升。镁合金带内筋筒形件兼具材料及结构的双重轻量化优势,其制备工艺及成形理论的开发与完善将在尖端装备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方面发挥极大的推动作用。热强旋是制备镁合金等难变形材料薄壁筒形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易形成的变形织构及其引起的力学性能各向异性是制约镁合金性能提升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而带内筋筒形件内筋结构独特性不仅为其热
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要支撑,机器人操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就现阶段而言大部分机器人部署在结构化环境中按照人工预定义的规则从事单一、重复和具有规律性的工作。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相结合,能够实现机器人对操作技能的理解、学习与控制而无需繁琐的手工编程与调试,是提高机器人智能化水平、促进机器人操作升级的重要途径。人-机器人技能传递技术利用技能学习和柔顺控制方法能够将人的柔顺操作技能快速地传递给机器人
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正逐渐替代工人进行打磨、焊接、装配等传统加工操作。在装配作业中,机器人末端夹持工件与外界环境刚性接触,两者形成闭环结构导致机器人末端受力。过大的接触力将对机器人本体,零件和外界环境造成损害。因此,需对加工过程中机器人末端的接触力进行控制。经典的力控制方案依靠力/力矩传感器获取机器人末端受力信息。由于力/力矩传感器价格昂贵,这种方案的集成应用成本较高。对于力控制精度要求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