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作为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我国加入WTO以后,粮食生产受到巨大冲击,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随着粮食价格的急剧上涨,进一步引发我国对粮食生产安全的思考。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7个指导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均对粮食生产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有两个部分,分别是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提高。纵观粮食生产发展的历史,技术进步始终是其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中国要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走集约型发展的道路,除了要有持续的技术进步之外,还需要提高技术效率。因此很有必要研究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水平。本文根据Hayami & Ruttan(1985)提出的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为基础,将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模式分为生物化学技术进步和机械技术进步两种类型①,采取定量分析为主,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1991-2008年我国的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的技术进步模式和发展趋势以及影响技术效率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系统分析了有关我国粮食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基于面板数据采用可分离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SCD)定量分析三种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稻谷、玉米的生物化学技术(BC)和机械技术(M),并研究这两种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区域差异,采用随机边界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两种技术的技术效率水平,并从区域角度使用面板模型定量分析了两种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模式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并给出了影响技术效率的因素以及提高技术效率的途径。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我国要想保障人民生活需要和粮食安全,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来提高粮食产量,走以土地节约型技术为主,劳动节约型技术为辅的可持续粮食生产发展道路,通过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要注重粮食生产的组织效率以及粮食生产技术的利用效率。实证得出我国稻谷和小麦的机械技术进步滞后,并且有倒退趋势,只有玉米的机械技术存在微小进步。我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对粮食产量的贡献主要来自生物化学技术进步,但是地区之间和粮食作物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生物化学技术发展不均衡。从技术效率分析中得出,三种粮食作物的机械技术效率都是呈下降趋势,而对于生物化学技术效率,稻谷和玉米呈上升趋势,小麦呈下降趋势。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指出了本文的选题依据和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给出了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是我国农业发展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现状,给出了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和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第三章是农业技术进步及发展模式分析,首先给出了农业技术进步的含义,然后介绍了诱导性农业技术进步理论,最后介绍了农业技术进步的测度方法及实证分析。第四章是农业技术效率分析,首先给出农业技术效率的含义,然后介绍农业技术效率的测度方法及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方法;第五章是农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第六章是政策建议和本文的总结,以及指出了本文的写作特色和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