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2年对于中美两国是具有历史性转折的一年。在20多年的冷战之后,尼克松访华一行迎来了中美两国友好关系的曙光。于是,尼克松访华之举便成了学术研究的焦点。国内外学术界纷纷试图从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的角度揭秘尼克松访华之举。然而,批评家鲜有从西方修辞学的视角来审视尼克松访华。中方对此疏忽应该提高警惕,因为随着中美交往愈加的频繁,在外交领域能更有效地与美国进行交流对中国来说至关重要。对尼克松访华系列演说的修辞分析为研究美国对华话语策略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此,本文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出发,对尼克松从动身访华前直至访华归美后的一系列演说进行多层次的文本分析。本文在介绍修辞情景及戏剧五位一体和认同理论的基础上,细读了尼克松访华前、中、后发表的相关讲话;探究了他是如何通过语言来顺应当时特殊的修辞形势,特定话语回应的背后又隐藏着他怎样的修辞动机;本文还剖析了尼克松如何巧妙地扭转不利局面并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中美人民的认同和推动了中美邦交的进程。在外交舞台上,外交使者面临的是一个复杂、多元的受众群体。尼克松对华话语的成效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混成的目标受众能否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演说。为了达到说服混成受众的目标,尼克松运用多种内容和形式上的同一策略,减少了反对的声音并增强了已有的认同度,从而争取了尽可能多的目标受众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