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生动物是简单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却是一个非常完整复杂的有机生命单位。它是地下食物网中调控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组分,其自身群落结构也因地下食物网成分的改变而改变。土壤碳库因其对微生物群落的调节而受到原生动物的影响。全球变化背景下,农业、林业生态系统中碳储量和生物多样性的下降以及土壤生态服务功能的减弱问题,土地管理方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研究了苏北沿海杨树人工林下5种不同土地管理方式(两个水平有机施肥、两个水平无机施肥、除草)下,生物因子(微生物量、地下总细根生物量、地表凋落物量)、植被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等对原生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如下:(1)自然状态,苏北沿海地区杨树人工林土壤三大类原生动物密度符合典型亚热带地带原生动物密度特征,表现为鞭毛虫密度>肉足虫密度>纤毛虫密度。(2)两个水平的有机肥施用相比对照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原生动物总密度,表现为鞭毛虫密度>肉足虫密度>纤毛虫密度;两个水平的有机肥施用0-10cm土层与10-20cm土层间原生动物总密度无显著差异,改变了土壤原生动物的表聚性;两个水平的有机肥施用对变形虫季节变异不存在交互作用,OM1处理与OM2处理鞭毛虫密度无显著差异,OM1、OM2相对于CK处理显著提高了鞭毛虫密度;OM1处理与OM2处理纤毛虫密度无显著差异,两个水平的有机肥施用对变形虫季节变异存在交互作用;两个水平的有机肥施用对鞭毛虫季节变异存在交互作用;两个水平的有机肥施用相比对照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地表凋落物量和总细根生物量;(3)两个水平的无机肥施用没有对三大类原生动物总密度造成差异,但降低了10-20cm土层中土壤原生动物密度;两个水平的无机肥施用未改变土壤原生动物表聚性;两个水平的有无机肥施用相比对照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地表凋落物量和总细根生物量;(4)除草处理,降低了10-20cm土层中土壤原生动物密度,也降低了原生动物总密度;(5)相关分析表明:原生动物总密度、三大类原生动物密度与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显著正相关,与地下总细根生物量均不相关;原生动物总密度、肉足虫、鞭毛虫密度与地表凋落物量显著相关。6月份三大类原生动物密度与6月份地上植被Shannon-Wiener指数正相关。肉足虫密度、鞭毛虫密度、原生动物总密度与土壤pH值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正相关;肉足虫密度、鞭毛虫密度与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不同管理方式有机施肥、无机施肥均提高了原生动物总密度,除了低水平无机施肥外,施肥促进了微生物生长,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更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除草处理降低了原生动物总密度,不利于土壤微生物生长,且减少了土壤有机质,不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