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人工林不同土地管理方式对土壤原生动密度的影响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iemei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生动物是简单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却是一个非常完整复杂的有机生命单位。它是地下食物网中调控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组分,其自身群落结构也因地下食物网成分的改变而改变。土壤碳库因其对微生物群落的调节而受到原生动物的影响。全球变化背景下,农业、林业生态系统中碳储量和生物多样性的下降以及土壤生态服务功能的减弱问题,土地管理方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研究了苏北沿海杨树人工林下5种不同土地管理方式(两个水平有机施肥、两个水平无机施肥、除草)下,生物因子(微生物量、地下总细根生物量、地表凋落物量)、植被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等对原生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如下:(1)自然状态,苏北沿海地区杨树人工林土壤三大类原生动物密度符合典型亚热带地带原生动物密度特征,表现为鞭毛虫密度>肉足虫密度>纤毛虫密度。(2)两个水平的有机肥施用相比对照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原生动物总密度,表现为鞭毛虫密度>肉足虫密度>纤毛虫密度;两个水平的有机肥施用0-10cm土层与10-20cm土层间原生动物总密度无显著差异,改变了土壤原生动物的表聚性;两个水平的有机肥施用对变形虫季节变异不存在交互作用,OM1处理与OM2处理鞭毛虫密度无显著差异,OM1、OM2相对于CK处理显著提高了鞭毛虫密度;OM1处理与OM2处理纤毛虫密度无显著差异,两个水平的有机肥施用对变形虫季节变异存在交互作用;两个水平的有机肥施用对鞭毛虫季节变异存在交互作用;两个水平的有机肥施用相比对照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地表凋落物量和总细根生物量;(3)两个水平的无机肥施用没有对三大类原生动物总密度造成差异,但降低了10-20cm土层中土壤原生动物密度;两个水平的无机肥施用未改变土壤原生动物表聚性;两个水平的有无机肥施用相比对照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地表凋落物量和总细根生物量;(4)除草处理,降低了10-20cm土层中土壤原生动物密度,也降低了原生动物总密度;(5)相关分析表明:原生动物总密度、三大类原生动物密度与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显著正相关,与地下总细根生物量均不相关;原生动物总密度、肉足虫、鞭毛虫密度与地表凋落物量显著相关。6月份三大类原生动物密度与6月份地上植被Shannon-Wiener指数正相关。肉足虫密度、鞭毛虫密度、原生动物总密度与土壤pH值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正相关;肉足虫密度、鞭毛虫密度与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不同管理方式有机施肥、无机施肥均提高了原生动物总密度,除了低水平无机施肥外,施肥促进了微生物生长,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更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除草处理降低了原生动物总密度,不利于土壤微生物生长,且减少了土壤有机质,不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
其他文献
本研究旨在探明大蒜素对蜜蜂白垩病的病原菌蜜蜂球囊菌在体外的抑菌和杀菌活性。试验以蜜蜂球囊菌为受试菌,采用琼脂倍比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琼脂培养基法测定
本文对环已烷船式构象的一种Newman投影式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方法。
在课堂教学五环节中,复习旧课很容易被人忽视。其实,旧课复习得好,不仅对学生巩固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思想觉悟有重大作用,而且能使课堂
目的了解镇江市50岁以上老年人群艾滋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本市2012年-2016年50岁以上人群HIV/AIDS病例疫情报告资料,对其进行分析。结
<正>前言:随访工作是医疗、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积累医学科学资料必不可少的方法,同时也是了解患者康复情况、帮助医生进行完整的预后评估、总结治疗经验的重要手段
会议
为进一步探明沟灌二维土壤水分运动规律,以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沟灌土壤水分运动数学模型。用多组试验资料对模型模拟结果进行验证,两者基本吻合,表明模型可用于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表现之一,在封建社会的纲常伦纪中,传统孝文化由祭祀祖宗的宗教意义,发展到敬养祖亲的人伦意义,最后泛化为一切封建道德的基点和准则。传统孝文化的产生与
禅门临济一宗,聿起于中唐,经十传至佛果克勤,其门人大慧宗杲、虎丘绍隆分衍"大慧"、"虎丘"两大支派。前者法孙妙峰之善、北磵居简二人,复传出"之善"、"居简"二系;后者三传弟
研究了一款以胚芽为核心的八宝粥的营养成分和抗氧化性能力,以及胚芽球蛋白对RAW264.7巨噬细胞的增殖作用。首先测定了此款八宝粥的各种氨基酸含量,重点考察了γ-氨基丁酸(GA
在阐述低碳经济与低碳物流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广西北部湾低碳物流经济发展面临的若干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广西北部湾发展低碳物流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