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新时期大健康理念的指导下,借鉴国外公共卫生硕士培养的有益经验,构建符合未来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公共卫生硕士核心能力指标体系,以期对创新中国公共卫生硕士培养模式提供一定参考,最终达到提升公共卫生人才队伍质量的目的。方法在总结梳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通过专题小组讨论,形成专家咨询问卷;选取来自高校、政府卫生部门、医疗卫生机构等国内外不同地区30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咨询,最终形成公共卫生硕士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入,用SPSS 23.0计算专家权威程度、协调系数、变异系数等。用yaahp11.0层次分析法软件计算各级指标权重系数。结果1.专家咨询的基本情况:本研究选取的30名专家均是来自公共卫生相关领域,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26人(86.7%),具有高级职27人(90.0%);专家的权威程度均大于0.8;两轮专家咨询协调系数卡方检验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第二轮结果优于第一轮;第二轮专家咨询各变异系数均低于第一轮变异系数,专家意见趋于一致。2.公共卫生硕士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框架确定:借鉴国内外经验,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和科学设计,形成公共卫生硕士核心能力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45个三级指标。3.公共卫生硕士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权重确定: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得出一级指标公共卫生思维模式、公共卫生专业能力、公共卫生专业素养、公共卫生岗位胜任力、公共卫生专业发展潜能的权重分别为0.0944、0.3586、0.0899、0.3314、0.1257。结论1.研究构建的公共卫生硕士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科学严谨。研究形成了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45个三级指标,并确定了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指标体系层次清晰,逻辑性较强,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均较好,体现了未来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2.以新时代大健康理念为指导构建的公共卫生硕士核心能力指标体系,为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和评价标准的确立提供了参考依据。该指标体系重点强调了要培养公共卫生硕士的专业能力、岗位胜任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其思维、素养、专业发展等多方面素质;3.中国公共卫生硕士培养模式改革应从明确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培养过程和教学模式、建立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培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