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根区水分变化对加工番茄根系生长的调节作用,加深对番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调节作用的理解,明确干旱区膜下滴灌加工番茄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生理调节机制,为加工番茄增加产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进一步优化灌溉制度提供参考。方法:进行了2年的田间试验,试验处理包括两种灌溉方式:滴灌管位于膜下地表的地面滴灌DI及滴灌管被埋在地面以下30cm位置的地下滴灌SDI。地面滴灌D11、DI2、DI3三个水分处理0-60cm剖面土壤水分含量分别设定为田间持水量的(80±5)%、(60±5)%、(40±5)%。地下滴灌SDI1、SDI2、SDI3三个处理灌水量及灌水时间分别与地面滴灌DI1、D12、DI3相同。结果:(1)在相对水分亏缺处理中,各处理根系的垂直分布中,地下滴灌各处理显著增加了加工番茄直径为0-1mm根系单位面积根长密度、根重密度,初期主要影响0-30cm根系生长,中后期主要影响30cm以下根系生长。红果期地下滴灌处理加工番茄的根系,在土壤30-80cm垂直分布的重量分布比例显著高于地面滴灌处理。花期后14天,地面滴灌及地下滴灌各处理根长密度在0-30cm土层内无显著差异,但红果期地下滴灌处理根长密度在30-80cm土层内显著大于地面滴灌处理,尤其是在水分相对亏缺的状态下。(2)在各处理根系的水平分布中,红果期地下滴灌处理根系分布明显比地面滴灌分布均匀,各水分处理根长密度在水平分布上显著大于地面滴灌,尤其是在水分相对亏缺状态下。(3)在花后土壤水分变化对加工番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上,在花期后14天时相对水分亏缺处理显著降低了加工番茄叶面积指数;在红果期与地面滴灌相比,相对水分亏缺处理显著提高了地下滴灌加工番茄叶面积指数。花期后14天地下滴灌SDI2、SDI3处理植株地上部生长量都显著低于DI2、DI3,且SDI2与DI2、SDI3与DI3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红果期地下滴灌各处理植株总体上在株高及主茎分支数、花蕾数上显著高于地面滴灌,地下滴灌SDI2、SDI3其植株无论地下部或地上部生长量都得到快速生长发育,显著优于DI2、DI3,使SDI2与DI2、SDI3与DI3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花期后14天水分处理对地面滴灌和地下滴灌加工番茄根干重密度影响不显著,但红果期则显著增加了地下滴灌处理根干重密度。(4)在土壤水分变化对加工番茄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上,在加工番茄红果期,SDI2、SDI3单位干物质耗水量分别显著低于DI2、DI3,说明在加工番茄花期后,与地面滴灌相比,地下滴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尤其在相对水分亏缺状态下。(5)在土壤水分变化对加工番茄生育期进程的影响上,花后DI1最早到达坐果期,其次是SDIl、DI2、SDI2、DI3,最后是SDI3,总体上,地面滴灌比地下滴灌相应较早到达坐果期;而在中后期,DI3最早到达红果期,其次是DI2、SDI3、SDI2、SDI1,最后是DI1。结论:(1)在土壤水分充足条件下,地下滴灌与地面滴灌相比,根系生长特性无显著差异。在根系水平分布上,地下滴灌处理根系分布明显比地面滴灌根系分布均匀。在水分相对亏缺处理中,与地面滴灌相比,地下滴灌显著有利于加工番茄根系的生长。(2)在红果期相对水分亏缺处理中,地下滴灌群体光合速率总体上显著高于地面滴灌,而叶片叶绿素含量与此相反;在花期后14天时相对水分亏缺处理显著抑制了加工番茄地上部分的生长;在红果期与地面滴灌相比,相对水分亏缺处理显著有利于地下滴灌加工番茄地上部分的生长。(3)各处理在水分相对亏缺状态下,地下滴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地面滴灌。在相对水分亏缺处理中,地下滴灌总体上从单果重、单果数都显著优于地面滴灌。(4)从整个加工番茄生育期来看,在水分充足状态下,与地面滴灌相比,地下滴灌对加工番茄生育进程影响不显著,但在水分相对亏缺状态下,地下滴灌较明显的推迟了加工番茄的生长发育进程,果实成熟时间推迟。(5)与地面滴灌相比,地下滴灌在水分相对亏缺的状态下,虽然提高了加工番茄茄红素含量,但降低了形成果实风味的主要物质,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可溶性酸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果实糖酸比,增加了果实硝酸盐含量,因此,降低了果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