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紫癜性肾炎患儿临床症状、实验室资料、肾脏病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免疫复合物沉积与肾脏病理间的关系,并试行分析HSPN患儿Ig G亚型沉积特点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4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并行肾脏穿刺活检术的88例HSPN患儿资料,符合2009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制定的HSPN诊断标准,同时排除Ig A肾病以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对其临床资料、病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免疫复合物沉积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组,比较免疫复合物沉积与肾脏病理间的关系,分析Ig G亚型在肾脏沉积中的特点,对其相应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分析,以进一步了解HSPN的疾病特点及临床意义。检测肾组织Ig G亚型采用免疫荧光法。结果1.依据肾脏病理将其分为两组,其中Ig G(+)共26例为A组,占30%;Ig G(-)共62例为B组,占70%;A、B组发病年龄、性别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HSPN患儿除肾脏相关症状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皮肤紫癜、关节、消化道、感染症状;两组相比较,A组单独伴有感染、关节症状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伴有皮肤紫癜反复、消化道症状、消化道合并关节症状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免疫功能比较,仅B淋巴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B两组肾脏病理分级,均以Ⅲ级最多见,分别占84.6%、80.6%,其次为Ⅱ级,分别占11.5%、12.9%;两组均有毛细血管、肾小管间质受累,差异均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4.免疫荧光分型,以Ig A+Ig M沉积型最多见,共48例(占54.5%),依次为Ig A+Ig M+Ig G沉积型、单纯Ig A组、Ig G+Ig A沉积型,分别为21例、14例、5例,均以Ⅲ级为主,免疫荧光分型与病理分级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A组中17例伴有C3沉积,B组中35例伴有C3沉积。A组中Ig M、Ig A、C3免疫复合物沉积阳性百分比略高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免疫荧光强度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5.A组行Ig G亚型检测,Ig G1沉积阳性率和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其他亚型(p<0.05),其中12例Ig G1(+),1例Ig G2(+),1例Ig G3(+),3例Ig G1、Ig G2(+),1例Ig G1、Ig G4(+),1例Ig G2、Ig G4(+),4例Ig G1、Ig G2、Ig G3(+),3例Ig G亚型全阴,Ig G4沉积的荧光强度及阳性率最低。结论1.HSPN患儿肾脏病理中伴有Ig G沉积者,除典型紫癜表现外,常伴有感染、关节症状,需加强随访;2.免疫荧光分型与肾脏病理分级间无明显相关性;3.免疫荧光亚型分析以Ig G1沉积为主,Ig G2、Ig G3次之,Ig G4沉积最少,在免疫复合物Ig G介导的肾损害中,Ig G1可能占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