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地震和生产动态等各种资料,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为指导,建立了史六地区沙二段层序地层格架,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应用沉积旋回法将目的层段逐级细分为15个砂组、48个小层和159个单砂体。地层整体表现为南厚北薄,东西向等厚展布。开展井震结合的构造精细解释研究,得到各砂组顶面构造图,研究区构造特征表现为南倾单斜,被北东向各级断裂复杂化,断层平行雁列式和帚式展布。综合利用古沉积背景、地球物理特征、砂体展布特征、沉积相标志建立了滩坝、浅水三角洲、正常三角洲、滑塌浊积扇、湖底扇等相类型及沉积模式,揭示了研究区三级层序内完整的沉积相演化规律。
研究区的相类型、相变以及断层的分隔作用控制了储层非均质特点。整体上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强并被各级断层加剧,其中滩坝相、三角洲前缘亚相、湖底扇相的平面非均质相对较弱,其主力小层含油砂体多连片分布层;三角洲平原亚相平面非均质最强且在分支河道内部,从主体向边缘非均质逐渐增强,含油砂体多呈条带状和孤立状。层间非均质主要依据隔层发育和非均质参数特征,将目的层段划分出S15-S21、S23-S210和S214三个大型独立单元,进一步将S23-S210分为S23-S25、S26-S28和S29-S210三个小型独立单元,与油水系统划分一致。依据层内物性及夹层分布特点,划分出正韵律、反韵律、复合反韵律、复合正韵律和复合反一正韵律五种层内物性非均质模式以及识别出单砂体内物性、单砂体内泥质、单砂体内钙质、单砂体间泥质和单砂体间钙质五种夹层类型。
油气分布主要受构造控制,油气沿主控断层在构造高部位分布,同时受储层非均质影响明显,为岩性—断块层状油藏,建立了断层和储层非均质共同控制的油藏模式。实现了对史南油田沙二段油藏地质精细表征,进而对有利目标进行精选,分别在已动用的探明储量目标区、未动用的控制储量目标区及新发现的预测储量目标区设计出3口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