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疲劳发生率,了解其变化趋势,并分析不同时间点卒中后疲劳的影响因素,为下一步根据不同时间点的影响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缓解患者疲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调查性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便利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4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2周内完成基线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资料、卒中后疲劳发生情况及其临床相关因素(疾病严重程度、血生化指标、疼痛、卒中后抑郁、睡眠质量、应对方式等)。采用疲劳严重度量表评估患者的卒中后疲劳状况。通过主观资料、量表评估和客观资料了解患者卒中后疲劳的影响因素。卒中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随访调查,内容包括卒中后疲劳、MRS评分、疼痛、卒中后抑郁、睡眠质量及应对方式得分情况。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频数、百分比进行数据的统计描述;采用χ2检验、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疲劳的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疲劳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40例,平均年龄为62.43±12.09岁,其中男性占59.5%,已婚占91.1%。患者入院时轻微脑缺血者(NIHSS评分≤3分)占62.9%,无明显残障者(MRS<2分)占33.9%,平均入院血糖为(6.08±1.51)mmol/L。经过6个月的随访,失访27例,失访率6.14%;死亡11例,死亡率2.50%;再次发病23例,再发率5.23%。2发病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疲劳得分分别为(3.53±1.57)、(3.61±1.44)、(3.59±1.51)、(3.57±1.48),卒中后疲劳发生率分别为36.8%、37.7%、33.3%、30.6%,随时间呈现出逐渐下降趋势。3卒中后疲劳的影响因素3.1发病后2周内卒中后疲劳的影响因素:性别(OR=0.543,95%CI=0.326~0.905)、卒中前锻炼(OR=0.470,95%CI=0.287~0.769)、卒中前疲劳(OR=3.173,95%CI=1.652~6.094)、MRS评分≥2(OR=2.481,95%CI=1.475~4.171)、卒中后抑郁(OR=2.383,95%CI=1.445~3.929)、入院血糖(OR=1.231,95%CI=1.040~1.458)。3.2发病后1个月卒中后疲劳的影响因素:居住地(OR=0.455,95%CI=0.278~0.744)、卒中前锻炼(OR=0.574,95%CI=0.354~0.933)、卒中前疲劳(OR=2.926,95%CI=1.544~5.545)、MRS评分≥2(OR=2.483,95%CI=1.506~4.094)、卒中后抑郁(OR=2.846,95%CI=1.748~4.635)。3.3发病后3个月卒中后疲劳的影响因素:卒中前疲劳(OR=2.732,95%CI=1.435~5.167)、MRS评分≥2(OR=2.511,95%CI=1.519~4.149)、疼痛(OR=2.738,95%CI=1.296~5.791)、卒中后抑郁(OR=2.749,95%CI=1.678~4.503)。3.4发病后6个月卒中后疲劳的影响因素:卒中前疲劳(OR=2.405,95%CI=1.261~4.588)、MRS评分≥2(OR=2.162,95%CI=1.317~3.550)、疼痛(OR=2.656,95%CI=1.204~5.859)、卒中后抑郁(OR=3.141,95%CI=1.885~5.236)、消极应对方式得分(OR=1.790,95%CI=1.144~2.800)。结论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卒中后疲劳发生率随时间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2卒中前锻炼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2周和1个月卒中后疲劳的保护因素;高血糖是发病后2周卒中后疲劳的危险因素;中度及以上程度的疼痛是发病后3个月及6个月卒中后疲劳的危险因素;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是发病后6个月卒中后疲劳的危险因素,提示改善应对方式可能是管理卒中后疲劳的一个新方向。卒中前疲劳、卒中后抑郁、存在明显残障(MRS评分≥2分)是发病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卒中后疲劳的共同危险因素,说明在脑卒中患者发病后6个月内这三个危险因素持续存在,提示医护人员应尽早鼓励患者积极治疗卒中前疲劳相关疾病、改善心理卫生、促进躯体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