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究棕色脂肪组织在强度相近的两种运动方式干预下的变化及停训后的变化;明确棕色脂肪组织在运动防治肥胖中的重要作用,为制定科学运动处方选取何种运动方式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4周龄Wistar大鼠42只,分为跑台组(R组)、对照组(C组)、游泳组(S组),跑台训练停训组(Rc组)、安静对照组(Cc组)、游泳训练停训组(Sc组),每组7只。R组、Rc组进行8周的有氧跑台运动,S组、Sc组进行8周的有氧游泳运动,C组、Cc组进行安静喂养。跑台运动训练和游泳运动训练强度均约为75%VO2max。第8周最后一次训练结束24h后R组、C组和S组进行取材,其余组大鼠进行4周的停训安静喂养。比较两种方式运动训练以及停训对大鼠摄食量、体重、体温、白色脂肪组织重量和形态、棕色脂肪组织重量和形态及棕色脂肪组织UCP1表达的影响。结果:1、训练期,运动组大鼠体重显著低于安静对照组(P<0.01),且强度相近的跑台和游泳运动的抑制效果相同(P>0.05)。停训期,运动组大鼠体重迅速赶上安静对照组,到实验结束时,三组大鼠体重基本一致。2、运动训练能够抑制幼龄大鼠能量的摄入,R组的抑制效果最显著;停训期,每组大鼠的日平均摄食量都相应增加,Rc组的不仅增幅最大,而且平均摄食量显著高于Cc组和Sc组(P<0.01)。3、在训练期,每次运动前大鼠的体温S组较C组低(P<0.05),R组与C组间无显著差异;运动后即刻,R组最高,S组最低(P<0.01);训练后24h恢复运动前的水平;停训期,各组间大鼠体温无显著差异。4、运动能够抑制机体内脏白色脂肪组织的积累(P<0.01);Sc组在停训后,内脏白色脂肪组织的量仍小于Cc组(P<0.05),Rc组和Cc组之间无显著差异。5、运动不仅能够抑制内脏白色脂肪组织的总量增加,还能够影响大鼠内脏各部位白色脂肪的分布。这种影响在停训后基本消失,只在肾周脂肪垫方面还有延续,Sc组的量低于Rc组(P<0.05)。6、训练期大鼠肩胛棕色脂肪量,R组与C组没有显著差异;S组大于R组(P<0.01);到停训期,Sc组与Cc组之间无显著差异,Sc组大于Rc组(p<0.01),与训练期结果相同。7、训练期,R组大鼠的棕色脂肪细胞体积最小,与C组有显著差异(P<0.01);S组大鼠的棕色脂肪细胞体积最大,与R组有显著差异(P<0.01);S组与C组间无差异。停训后,Rc组、Sc组较R组、S组的棕色脂肪细胞要明显变小(p<0.05和p<0.01),且Rc组和Sc组的棕色脂肪细胞均显著小于Cc组(P<0.01)。8、训练期,S组大鼠棕色脂肪组织UCP1的表达量显著高于C组和R组(P<0.05);停训后,各组大鼠棕色脂肪组织UCP1的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1),且Sc组显著高于Cc组(P<0.05);Rc组与Cc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1、跑步及游泳两种运动方式能够抑制体重的过快增长,并且能够抑制内脏白色脂肪组织的堆积。但跑步方式运动停训后机体摄食量会大幅增加,内脏白色脂肪量加快积累而导致体重反弹。2、棕色脂肪组织在运动减肥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游泳运动比跑步运动更有利于促进棕色脂肪组织功能的发挥,且效果能延续到停训后。3、在幼龄期进行跑步和游泳运动都能有效的防止内脏白色脂肪的堆积和体重的增长。游泳运动能够促进棕色脂肪量的增加和功能的增强,并且此效果能够延续到停训之后,有利于防肥减肥。而跑步运动能够诱导棕色脂肪细胞变小,这种趋势停训后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