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煤炭开采会引起覆岩破断移动、应力重新分布、地下水及瓦斯沿裂隙场运移、地表沉陷等。目前我国矿山开采沉陷预测最常用的是概率积分法。但概率积分法对岩层移动的力学机理解释存在不足,对岩层内部的移动规律解释不明晰,没有将地表沉陷与工作面顶板破断运动建立起统一的联系。为了揭示采动覆岩破断移动机理,对采动岩层控制、瓦斯抽采、地下水运移和优化开采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采用相似模拟、力学分析、数值模拟和实测验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炭开采会引起覆岩破断移动、应力重新分布、地下水及瓦斯沿裂隙场运移、地表沉陷等。目前我国矿山开采沉陷预测最常用的是概率积分法。但概率积分法对岩层移动的力学机理解释存在不足,对岩层内部的移动规律解释不明晰,没有将地表沉陷与工作面顶板破断运动建立起统一的联系。为了揭示采动覆岩破断移动机理,对采动岩层控制、瓦斯抽采、地下水运移和优化开采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采用相似模拟、力学分析、数值模拟和实测验证等综合手段揭示了不同层位岩层的不同破断机理:基岩层间非连续“倒台阶”和层内“倒漏斗形”断裂机理;主关键层上部岩层为“漏斗形”滑移机理。基于关键层理论,建立了覆岩整体移动“类双曲线”模型;分析了“类双曲线”模型随基岩弱化的演化过程,即“硬类双曲线→软类双曲线→类漏斗”;利用离散元UDEC和二次开发的采矿非连续变形分析程序 MDDA(Mining 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alysis)模拟验证了国内外矿区采动覆岩“类双曲线”移动特性。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总结分析相似模拟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发现深部基岩呈“倒漏斗形”破断,而浅部软弱岩层发生“漏斗形”移动。且覆岩中破坏最窄处大约位于某一坚硬岩层附近。(2)对不同强度基岩的断裂形态进行相似材料模拟试验,采用均布载荷加载等效顶板荷载随工作面推进增加。发现不同配比相似材料的断裂迹线基本呈“倒漏斗形”,且断裂迹线倾角与相似材料抗压强度的关系不明显。(3)基岩“倒漏斗形”破断的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岩层间非连续性破断,形成断裂“倒台阶”;二是岩层内的破断迹线呈“倒漏斗形”。(4)利用断裂力学和弹性力学揭示了不同层位岩层的不同破断机理:基岩层间非连续“倒台阶”和层内“倒漏斗形”断裂机理;主关键层上部岩层为“漏斗形”滑移机理。(5)推导了主关键层上部“漏斗形”移动边界的临界角βcr。分析了临界角βcr随内聚力c、内摩擦角φ。临界充分采动时主关键层跨度Ls和主关键层上部软弱岩层厚度H1的变化规律。(6)基于关键层理论,建立了覆岩整体移动“类双曲线”模型。“类双曲线”的顶点大约位于主关键层所在的位置,即主关键层是覆岩中破坏损伤最窄的岩层。“类双曲线”模型是对关键层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7)“类双曲线”模型随着基岩弱化而发生“硬类双曲线→软类双曲线→类漏斗”的演化过程,给出了相应的覆岩条件,推导了地表沉陷和覆岩内部移动边界的理论预测公式。(8)采用离散元UDEC模拟了澳大利亚南部矿区采动覆岩“类双曲线”移动特征。数值模拟结果(Smax/T、Sgoaf/Smax、D/H)与实测统计数据非常吻合,覆岩内部移动边界和地表沉陷的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预测结果非常接近,验证了“类双曲线”模型的合理性。模拟分析了“类双曲线”模型随基岩力学参数弱化的演化过程。(9)主关键层与煤层之间岩层碎胀系数的合理选取对地表沉陷准确预测具有重要影响。岩体碎胀系数随工作面推进经历三个阶段:保持恒定、逐渐减小、基本保持恒定。第一阶段主关键层尚未发生断裂;第二阶段主关键层发生断裂,垮落岩体重新压实;第三阶段达到充分采动,垮落岩体几乎不能继续被压缩。(10)二次开发采矿非连续变形分析程序MDDA(Mining 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alysis),使其能够模拟煤矿开采中的连续开挖工况,以及实时显示采动覆岩应力场和裂隙场的演化规律。利用MDDA模拟获得了厚松散层覆岩整体移动的“类双曲线”形态。(11)选取兖州矿区和陕北矿区地表采动影响角正切的实测结果对“类双曲线”模型进行验证,误差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类双曲线”模型的合理性。
其他文献
我国西部地区白垩系和侏罗系煤系地层具有成岩晚、胶结差、强度低、遇水泥化砂化、无稳定隔水层、层间导水性强的特点,煤矿冻结建井冻结壁解冻后井筒渗水、淹井等事故频发。本文以白垩系富水弱胶结红砂岩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弱胶结红砂岩在地层内部赋存的地应力条件,对弱胶结红砂岩冻融劣化的机理进行试验研究。首先基于力学试验获得了弱胶结红砂岩冻结及冻融劣化后的力学强度与变形特征,阐述了弱胶结红砂岩冻融劣化机理及冻融过
随开采深度增加,深部沿空留巷所处的复杂地质力学环境使其围岩破坏特征和控制技术与浅部沿空留巷显著不同,尤其是深部充填留巷(工作面充填留巷)。近年来,深部充填留巷围岩控制问题是矿业科技工作者和岩石力学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根据塑性力学可知,围岩应力是偏应力和球应力的叠加,偏应力和球应力同时考虑了最大主应力、中间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相互作用,可以科学地揭示出深部留巷围岩应力演化与围岩变形破坏的相互关系。
厚煤层大采高综采工艺是本世纪以来迅速崛起的安全高效回采工艺,大采高工作面采场矿压与岩层控制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作为该研究领域的重要试验手段,常规的相似材料模型试验技术已难以满足厚煤层等复杂条件的采场矿压研究需求。在大量国内外实地考察与调研的基础上,研制了高刚度、大载荷、可旋转的采场模型试验系统。以山西晋城寺河矿大采高工作面为工程原型,依托该试验系统开展了大采高工作面采场相似模型试验,
浮选中颗粒与气泡间相互作用规律已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颗粒轨迹的理论描述;二是颗粒与气泡相互作用过程的试验监测。然而目前研究对象多是形状规则、表面性质均匀的玻璃微珠、玻璃纤维等材料,以细粒煤颗粒展开的研究甚少。对远场区和近场区颗粒的运动规律缺少微观机理研究。颗粒与气泡间黏附行为的研究多集中于诱导时间和表面力的测定,对不同种类及用量表面活性剂对不同密度级、粒
地铁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因其具有安全、容量大、集约化、能耗低、污染小、速度快、准点率高等优点,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有效地缓解了地面交通拥堵情况。然而地铁施工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时刻受到管理、设备、技术和周边环境等安全风险因素的影响,这就导致地铁施工过程中安全风险事故时有发生。现阶段对于安全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价方面,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地铁施工系统内部的安全风险演化机制问题。因
钢筋混凝土结构遭受爆炸冲击荷载时,产生的应力波会对其造成损坏和破坏,如何最大发挥其防护抗爆功能成为设计和优化这类结构的主要问题。为探索层状配筋钢筋混凝土的动态力学性能,以钢筋混凝土小比例模型为冲击试验对象,并结合数值模拟计算,开展了钢筋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和相似规律的研究,对防护抗爆结构的设计、优化和评估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针对层状配筋的钢筋混凝土物理模型,研究确定对其强度与破坏产生直接影响的参数
显著不同于西北浅埋煤层分布区的煤层赋存地质环境且有别于其相应的采动地裂缝发育规律,西南山区浅埋煤层具有近距离煤层群、重复采动、峰丛地貌、“薄表土层+厚基岩”的独特特点,因而采动诱发的地裂缝具有特有的发育规律。本文以西南山区浅埋煤层采动地裂缝为研究对象,以采动地裂缝发育规律及其减损控制为切入点,以现场实测、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为研究手段,充分运用采矿学、开采沉陷学、弹塑性力学、岩土力学等理
本文以黑峪隧道改扩建爆破施工为工程背景,以喷射混凝土及中夹岩柱灰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具及现场取样两种方法制取标准试样,首先对C25混凝土及灰岩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得到其基本力学参数,然后对C25混凝土及灰岩进行单次冲击及循环冲击压缩试验,得到了不同应变率条件下的动态力学特性。根据损伤理论,建立了时效损伤模型,并根据实测数据对其进行了验证。采用时效损伤模型反推循环冲击荷载条件下C25混凝土及灰岩的累
五阳煤矿3号煤层具有瓦斯压力大、透气性系数低的特点,煤层瓦斯介于较难抽采与可以抽采之间,瓦斯预抽效果差。根据采动卸压增透原理,受煤层采动影响,一定范围内的煤岩体的渗透率和瓦斯抽采效果都将得到显著提升。为了提高五阳煤矿的瓦斯抽采效果,论文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相似模拟、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研究手段,对采动煤岩瓦斯渗流特性、本煤层瓦斯有效抽采区域、上邻近层瓦斯有效抽采区域及工作面煤与瓦斯
断层是煤矿采掘工程中常见的地质构造形态,也是目前我国煤矿深部开采过程中所面临的容易诱发地质灾害中最主要的开采地质条件之一。煤岩体中断层的存在会严重影响井下的正常回采作业,尤其是落差较大的断层时,会使得原有的井巷布置难以为继而不得不另行开拓,机电设备也不得不进行搬迁,在需要额外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情况下,还极大地拖慢了采掘进度。另一方面,煤层中断裂构造的存在也极容易造成局部的煤岩结构力学特性、瓦斯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