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南部造山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机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bin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相继发现并确认了多个造山型金矿床(商旭、邦布、马攸木、折木朗和念扎),为青藏高原南部造山型金矿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实例。藏北商旭金矿床地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南侧,矿体主要为含金石英脉,产于当穹多—崩则断裂北侧木嘎岗日群(J1-2M)砂泥质板岩中发育的次级北西西向断裂中,围岩蚀变不明显。矿石由石英和少量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组成,自然金以粒间金和裂隙金分布于石英和黄铁矿裂隙中。成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石英阶段(S1)、石英-黄铁矿阶段(S2)、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S3)和碳酸盐阶段(S4),其中S2和S3为主成矿阶段。成矿流体为CO2-H2O-NaCl体系,温度为142.0~409.8℃(峰值为160~190℃和280~290℃),盐度为2.74~9.74%,密度为0.55~0.97 g/cm3;δDV-SMOW值介于-123‰~-89‰之间,δ18Ofluid值介于-0.1‰~8.4‰之间,δ13CV-PDB值介于-0.9‰~0.3‰之间,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变质水,混有建造水和大气降水;S3阶段硫化物的δ34S值介于-4.5‰~-1.0‰,与围岩硫化物的δ34S值一致,显示硫来自木嘎岗日群深水复理石相砂泥质混杂岩(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为223Ma);Pb同位素组成显示,金属物质来源于上地壳,应为结合带中混杂岩的贡献。成矿时代与混杂岩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变形变质近于同期,成矿作用与羌塘地块—拉萨地块碰撞造山作用相关。邦布金矿床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朗杰学增生楔东段南缘,矿体呈石英脉产于曲松-错古-折木朗脆-韧性剪切带北侧宋热组(T3s)砂泥质千枚岩中发育的次级北北西和北东向断裂中,围岩蚀变不明显。矿石由石英和少量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自然金和方解石组成。成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石英-粗粒硫化物阶段(S1),金-细粒硫化物阶段(S2),碳酸盐阶段(S3)和胶黄铁矿阶段(S4),其中S1和S2为主成矿阶段。成矿流体为CO2-H2O-NaCl-CH4-N2体系,δDV-SMOW值介于-104‰~-49‰之间,δ18Ofluid值介于2.0‰~7.9‰之间,δ13CV-PDB值介于-11.7‰~-7.0‰之间,表明成矿流体以变质水为主,混入含有机质的建造水;δ34S值范围为-0.1‰~3.4‰,显示硫来自深部的变质流体;Pb同位素组成显示,金属物质主要来源于朗杰学增生楔的浅变质岩系。马攸木金矿床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仲巴微陆块南缘,矿体主要呈石英脉产于低绿片岩相—千枚岩相变质的泥盆系碎屑岩内的韧-脆性剪切带中,围岩蚀变不明显。矿石由石英和少量方解石、黄铁矿、方铅矿、磁铁矿、自然金等组成。成矿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石英-磁铁矿阶段(S1),石英-硫化物-金阶段(S2)和石英-碳酸盐阶段(S3)。成矿流体为CO2-H2O-CH4-C2H6-N2-NaCl体系,温度为240~280℃(峰值为240~250℃和270~280℃),盐度为2.02~3.76%,密度为0.76~0.93 g/cm3;δDV-SMOW值介于-146‰~-79‰之间,δ18Ofluid值介于4.3‰~11.7‰之间,δ13CV-PDB值介于0.3‰~0.4‰之间,表明成矿流体为变质水与建造水的混合;含矿石英脉中绢云母的总气体年龄为59.5 Ma,暗示成矿时代大致为59 Ma,形成于印—亚陆陆碰撞主碰撞汇聚成矿阶段。青藏高原南部造山型金矿的成矿模型可简要概括如下:随着陆-陆碰撞作用的发生,地壳加厚的过程导致深部地壳岩石发生高级区域变质作用(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产生富CO2变质流体;富CO2变质流体在向深大断裂带扩散过程中,萃取围岩中的金等成矿物质和硫等矿化剂后变为成矿流体,CO2的存在使金以Au(HS)2-络合物的形式稳定迁移;成矿流体在构造应力驱动下沿深大断裂向上运移至中浅层次,受地震泵吸作用进入次级断裂的扩容部分,因压力突然释放而发生沸腾作用,CO2等挥发性气体优先进入气相中,促使成矿流体向碱性演化,使得金的络合物稳定性降低而分解,导致金在次级构造扩容部位发生高效沉淀而成矿。青藏高原南部造山型金矿(商旭、邦布和马攸木)的地质特征与增生型造山型金矿相比较,可以看出:(1)在成矿背景上,前者产于碰撞型造山带内,而后者多产出于增生型造山带内;(2)在成矿时代上,前者相对年轻,主要与羌塘地块—拉萨地块碰撞以及印—亚陆陆碰撞的时限相一致,而后者相对较老;(3)在控矿构造上,二者均受控于大型脆-韧性剪切带的次级构造;(4)在赋矿围岩上,前者多为浅变质的沉积岩系,而后者多为绿片岩相变质的基性-超基性火山岩、BIF和沉积岩;(5)在成矿流体上,二者均为CO2-H2O-NaCl±CH4体系,均具有中低温、低盐度、富CO2的特征,均以变质水为主;(6)在成矿物质来源上,二者同样存在着争议,即可能是来源于围岩地层,也可能是来自于深源。
其他文献
深部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板块构造体制下,俯冲洋壳携带沉积碳酸盐进入地球深部,随后通过火山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到大气圈中的过程。该过程能够显著影响地质历史时期大气圈碳收支情况和气候变化,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深部碳循环研究涉及众多科学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如何识别地幔中的碳是再循环的壳源碳。Mg和Zn同位素在示踪地幔中再循环碳酸盐方面具备独特优势。本论文围绕深部碳循环的Z
本文设计并构建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大地电磁正反演分布式计算系统。该系统基于互联网技术,利用JavaEE(Java Platform,Enterprise Edition)和JPPF(Java Parallel Processing Framework)进行构建,能将现有的算法程序整合到系统中,具备向Internet用户提供统一的分布式计算服务的能力;针对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多样,数据多源异构的特点,利用
闽西南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及多样的地质构造现象,一直以来都是地学界研究的热点地区。多年来,大量的地质工作者对闽西南地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对该地区地下深部结构仍然缺乏足够的了解。考虑到研究区实际观测条件,本研究采用远震全波形反演方法来反演闽西南地区精细地壳速度结构。本研究首先将远震信号近似为平面波入射,在SEM-FK(谱元法-频率波数法)结合法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使之能够应用于任意震源时间函数,
作为突破奈奎斯特采样定理限制的新思路,压缩感知以及矩阵填充逐渐发展为大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在地球物理方向,众多专家学者均尝试将其引入重、磁、电、震等相关问题的处理当中。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在其数学理论相关研究进入瓶颈期后,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也随之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在其核心要素上,观测矩阵的设计、稀疏矩阵的选取以及重构算法的优化均需要基于实际工程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与优化。这便使得压缩感知与矩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极具潜力的优质能源,被喻为21世纪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地球物理探测是水合物勘探和资源评价的主要方法。论文根据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储层特征,运用等效介质理论,对水合物储层声波速度和电阻率特征进行数值模拟,并运用相应的模型来估算水合物饱和度。论文取得以下几方面成果:(1)研究区孔隙型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孔隙度平均值为4.5%,渗透率平均值为7.2×
由于页岩极其致密且孔隙结构复杂,其渗透性能一直是广大学者研究的重点,关于渗透率的测量与计算方法有很多,且页岩在自然状态下具有初始含水率,因此,对于含水页岩渗透率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取自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的页岩样品进行分析,在考虑甲烷吸附的情况下,计算并对比干湿页岩样品、以及不同含水率的含水样品之间渗透率的差异。在进行页岩的渗透性能研究之前,先测量岩石样品的基础属性,包括矿物成分、有机
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斑岩Cu矿带是全球巨型成矿域——特提斯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内斑岩Cu矿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和中新世,且成矿斑岩均具有埃达克岩属性。然而,冈底斯带内还广泛发育有其它时期的埃达克质岩浆,它们却缺乏斑岩成矿作用。由于斑岩Cu矿的发育与成矿斑岩的岩浆属性密切相关,因此,对冈底斯带内不同时代成矿斑岩和贫矿斑岩进行对比研究是查明斑岩成矿能力控制机制的关键。本论文以冈底斯带内各时期埃达克质岩
本文主要通过颗粒稳定软凝聚体系进行新型多孔材料结构设计,并应用于相变储热材料的载体。颗粒稳定软凝聚体系的难点在于如何使颗粒长期稳定在气/液及油/水界面,本文主要探究了高固含量颗粒稳定Pickering泡沫、高固含量颗粒稳定Pickering乳液和低固含量颗粒稳定Capillary泡沫软凝聚体系,并以无机TiO2、Al2O3颗粒和有机纤维素颗粒、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颗粒为研究对象,利用
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具有唯一性及不可更改性的特质,一旦被非法处理,将造成不可逆的损害,由此催生出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特殊保护的现实需求。对此,应当制定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专门法律保护规范,以明确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保护指向及救济措施,构建系统完备的保护体系。同时,应在敏感个人信息基础上强化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保护力度,以回应对生物识别信息产业严格规制的现实需求。综合来看,我国应构建相对独立于敏感个人信息的专门立法
本论文对北大港-板桥地区油气成藏进行研究,主要油气成藏进行静态和动态的刻画,总结油气运移与富集规律,探讨油气成藏模式,对进一步勘探做出一定的指导。研究表明板桥次凹沙三段烃源岩为主要烃源岩,沙一段烃源岩为次要烃源岩。各层段烃源岩均有较强的陆源高等植物输入。生烃动力学研究表明最大生烃率对应活化能主要受壳质组、腐泥组和伽马蜡烷含量的影响。应用原始TOC,HI和TARhc和甾烷参数对板桥次凹的古气候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