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尼·莫里森是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非裔女性作家,其作品深入剖析黑人的心灵世界,再现黑人种族受奴役的惨痛历史,关注黑人特别是黑人女性的悲惨命运,同时探析非裔美国人追求自我身份认证与家的归属的种种艰辛,以丰富的想象力和鲜明的政治色彩为其赢得了独特的文坛地位。新作《仁慈》聚焦17世纪的北美大陆,再现奴隶制初期不同族裔人的生存状况,揭示奴隶制下人们所承受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奴役,并指出肤色并不是判断是否受奴役的唯一标准;同时莫里森呼吁人们关注自我身份,冲破种族阶级禁锢,和谐相处共建理想家园。 互文性,或文本间性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互文性理论种类不少,总的来说主要用于研究文本之间的关系,或者文本与社会历史语境之间的关系。本论文试图结合茱莉亚·克里斯蒂娃的广义互文性理论和热拉尔·热奈特的狭义互文性理论来解读《仁慈》,将小说放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加以审视,尝试从文学和非文学两大互文本入手,一方面借助暗指、仿作和戏拟等互文手法对文本进行具体分析,揭示各类互文机制与《仁慈》之间的相互指涉和意义关联,深入探讨作品的深层内涵,使读者能够寻找到重要的上下文信息,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另一方面,本文力图呈现小说高超的艺术手法和浓郁的历史色彩,挖掘其深广的社会意义,从而为读者解读和欣赏这部小说开辟新的视野。 除了引言和结语外,本论文主体部分可分为三章: 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简单介绍了托尼·莫里森及其作品,并分析了小说《仁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而提出本文从互文性角度解读《仁慈》的可行性及其意义。第二章围绕互文性理论展开:简要梳理互文性理论的发展过程,并由此引出本论文的理论框架,继而给出具体研究方法。第三章、第四章运用互文性理论从不同角度对《仁慈》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是该论文的核心所在。第三章基于热奈特的狭义互文性理论,借助暗示、仿作和戏仿等互文手法,探讨《仁慈》中的互文性与超文性。第四章则立足克里斯蒂娃的广义互文性理论,从广义互文性角度分析了《仁慈》与基督教文化、非洲传统文化及美国社会历史的互文关系,通过再现美国历史揭示莫里森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及对现状的启示,体现她对非裔美国人命运的现实关怀,同时揭秘莫里森希冀中的“理想家园”。最后结语部分对整个文章做出概述,并指出当前论文不足及下一步研究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