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莫里森《仁慈》之互文性解读

来源 :三峡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wenwu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尼·莫里森是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非裔女性作家,其作品深入剖析黑人的心灵世界,再现黑人种族受奴役的惨痛历史,关注黑人特别是黑人女性的悲惨命运,同时探析非裔美国人追求自我身份认证与家的归属的种种艰辛,以丰富的想象力和鲜明的政治色彩为其赢得了独特的文坛地位。新作《仁慈》聚焦17世纪的北美大陆,再现奴隶制初期不同族裔人的生存状况,揭示奴隶制下人们所承受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奴役,并指出肤色并不是判断是否受奴役的唯一标准;同时莫里森呼吁人们关注自我身份,冲破种族阶级禁锢,和谐相处共建理想家园。  互文性,或文本间性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互文性理论种类不少,总的来说主要用于研究文本之间的关系,或者文本与社会历史语境之间的关系。本论文试图结合茱莉亚·克里斯蒂娃的广义互文性理论和热拉尔·热奈特的狭义互文性理论来解读《仁慈》,将小说放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加以审视,尝试从文学和非文学两大互文本入手,一方面借助暗指、仿作和戏拟等互文手法对文本进行具体分析,揭示各类互文机制与《仁慈》之间的相互指涉和意义关联,深入探讨作品的深层内涵,使读者能够寻找到重要的上下文信息,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另一方面,本文力图呈现小说高超的艺术手法和浓郁的历史色彩,挖掘其深广的社会意义,从而为读者解读和欣赏这部小说开辟新的视野。  除了引言和结语外,本论文主体部分可分为三章:  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简单介绍了托尼·莫里森及其作品,并分析了小说《仁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而提出本文从互文性角度解读《仁慈》的可行性及其意义。第二章围绕互文性理论展开:简要梳理互文性理论的发展过程,并由此引出本论文的理论框架,继而给出具体研究方法。第三章、第四章运用互文性理论从不同角度对《仁慈》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是该论文的核心所在。第三章基于热奈特的狭义互文性理论,借助暗示、仿作和戏仿等互文手法,探讨《仁慈》中的互文性与超文性。第四章则立足克里斯蒂娃的广义互文性理论,从广义互文性角度分析了《仁慈》与基督教文化、非洲传统文化及美国社会历史的互文关系,通过再现美国历史揭示莫里森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及对现状的启示,体现她对非裔美国人命运的现实关怀,同时揭秘莫里森希冀中的“理想家园”。最后结语部分对整个文章做出概述,并指出当前论文不足及下一步研究意见。
其他文献
中东北非地区(MENA)主要是阿拉伯语国家,与阿拉伯国家联盟存在较高的重合度。中东北非地区语言文化较为相近,电视业发展模式也颇为相似,以卫星电视业为主,鲜有其他电视传播方
《所罗门之歌》是伟大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一部经典之作。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创造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引起了评论
语言具有一定的精确性,同时也具有模糊性,这种模糊性同精确性一样是自然语言本身的固有特征之一。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L.A扎德在《信息和控制》杂志上提出了’“模糊集”的问
被公认为“加拿大文学女王”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当今文学领域最为多产的几个女作家之一。由于其幼时曾在加拿大多个州生活并学习过,加上后来在美国的留学经验,阿特伍德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