暧昧的“寻根”——论江南文化视野中的寻根文学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ng4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南是一个特殊的地域,在保有牢固的传统文化积淀的同时,还具备吸纳外来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这一特质使江南文学在中国文学进程中的重大变革期总是突显出一种积极的先锋姿态。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东西方文化激烈的交流碰撞之下,“寻根文学”思潮兴起,江南“寻根文学”的表现尤为耀眼。然而细细品味,却发现江南“寻根文学”与“寻根文学”思潮之间是一种暧昧的游离关系。本文试图从江南独特的文化视野切入,分别从为什么“寻根”、寻什么“根”、怎么“寻根”三方面,深入探讨江南“寻根文学”与“寻根文学”思潮间呈现出的暧昧状态及其原因。 首先,“寻根文学”思潮是一场主张明确、目的突出的文学运动。寻找民族传统文化意识的强化和“走向世界”的美好愿景,都成了“寻根文学”创作的指引。但江南“寻根文学”呈现出的是一种“寻根”意识弱化的纯粹寻找状态。江南作家在寻找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表达了处于传统与现代间的尴尬立场和困惑心理;在具体的创作中,他们也没有突出“走向世界”的意向,反而体现了一种无意识的更纯粹的“寻根”状态。这与“寻根文学”思潮间就产生了一种暧昧的关系。当这种弱化的“寻根”意识落实到具体的创作中,江南“寻根文学”所寻的江南文化之“根”以及创作方法,与其他地域的“寻根文学”相比就有了不同的表现。当其他“寻根文学”表达明确的文化之“根”及其对待“根”的态度立场时,江南“寻根文学”所寻的江南文化之“根”则是难以定义,充满丰富韵味的,并且处在一个无奈坚守的立场上。而江南“寻根文学”将情节冲突内化的散文倾向,充满诗意和地域色彩的文学语言,使得江南“寻根文学”的叙事风格在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显得如此与众不同。至此,江南“寻根文学”的暧昧气息,及其与“寻根文学”思潮间若即若离的关系,都有了答案。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从“革命叙事”的角度对17年农村题材小说进行了再解读,认为17年农村题材小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成长壮大的想象的叙述,是关于革命话语体系的建构,之中又蕴孕着社会主义文
天气越来越凉,有些人出现手脚冰凉、肢体怕冷、尿频、乏力等症状,中医讲这是肾气不足的表现。所以要经常给肾“打打气”,即补养肾气。可以坚持晚上泡脚,用温水泡,水要没过脚腕,时间在15~30分钟,泡到身体微微发热最好。
克努特·汉姆生(1859—1952)是挪威著名的小说家,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汉姆生的小说包含大量的自然描写和对自然与人之关系的思考,还触及到了现当代城市工商业文明
《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以下简称《八阳经》)系托名唐代义浄或玄奘所译的伪经。清代以前中国历代藏经均未收载。得益于敦煌文献的现世和陆续刊布,大量《八阳经》写本图版逐渐为
晚上,从地铁站出来,看到路边摆地摊的,有位妇女在卖石榴,石榴红红的,煞是可爱,我突然想到,原来石榴的季节到了,于是就掏钱买了几颗石榴,然后想着,有时间把石榴给大家写写吧。  石榴花果并丽,火红可爱,又甘甜可口,被人们喻为繁荣、昌盛、和睦、团结、吉庆、团圆的佳兆,石榴籽粒丰满,在民间象征多子和丰产,谓之“榴开百子”。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石榴还是很好的药食同源之品呢,我曾经在电视里面讲过民国名医张锡
福柯毕生致力于揭示和批判西方现代“主体化”的模式。自启蒙运动后,西方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知识对现代社会主体的建构作用越来越关键。对知识的考察,尤其是对西方社会近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