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中国社会进入了转型时期。当前,未成年人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其道德价值观与成年人道德价值观乃至社会主导道德价值观出现了差异和分化,加强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已迫在眉睫。但是,未成年人道德建设这一问题不仅仅是未成年人自己的问题,它是一个上到国家下到每一个正常参与社会生活的成年人都负有责任的全社会的问题。本文从社会转型这一历史大背景出发,把中国未成年人道德建设放在由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所构成的“代际关系”框架中加以审视和反思,以探讨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方法和对策。笔者通过翻阅大量资料,阐述了社会转型的定义、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时间界定,以及代和代际关系的定义,综合各种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因素分析了为什么要将社会转型与代际关系相联系来探讨未成年人的道德建设问题。传统社会与当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使得代际关系也表现出了新的特征。代际关系的变化,必然导致道德价值观在代际之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未成年人就开始对传统的道德价值观进行全面和系统地反思,价值观也开始从成年人道德价值观为主导向未成年人道德价值观为主导转向,而且道德价值观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后现代化的端倪。当代社会的未成年人由于所处社会环境和接受教育的不同,再加上其心理和生理发展阶段的特殊性,使得未成年人形成了与成年人完全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其道德价值观具有与成年人道德价值观不同的特质,比如未定性、先锋性、在理想与现实取向上的二元性等等,这给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带来很多新的问题。尤其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社会进入了转型加速期,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道德价值观的冲突不断升级,在冲突中又不断融合,两代人道德价值观代际互动不断加强。我们必须要紧跟时代,把握未成年人思想动态,变革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方法和观念,建立代际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在对未成年人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成年人的社会主导价值观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