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特南的语言哲学包括实在论、意义理论、真之理论等内容。对普特南语言哲学的研究以他的实在论为基础,他的实在论经历了科学实在论和内在实在论两个阶段。对普特南语言哲学的研究也以他的实在论观点为线索,分为科学实在论语境下的语言哲学和内在实在论语境下的语言哲学两个阶段。普特南是科学实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从科学理论语词的指称问题入手论证科学实在论的基本观点,把语言哲学和科学哲学的研究融为了一体。他承认科学理论的汇聚性,承认科学理论名词具有指称。普特南主张用机能主义的方法研究心灵哲学,通过研究计算机的机能状态来理解人的认知活动,并设计了用计算机模拟人的认知和情感等活动的方案。普特南后来认识到,人的思维、情感等活动比计算机要复杂得多,并最终放弃了机能主义。普特南主张语义外在论,认为人们的心理的状态并不决定词项的外延。如果人们通过一个引进事件获得了使用一个语词的能力,而且每次使用这个语词都和引进事件有关,那么对这个语词的使用就与引进事件有因果联系。普特南提出语言的劳动分工假说,相信专家具有确定一个语词指称的专门知识。普特南在科学实在论时期主张真之符合论。通过对模态问题进行研究,普特南解答与真之理论密切相关的跨越世界的等同问题。普特南把微结构作为实体等同的标准,这也是科学共同体的共识。普特南反思了实证主义的真之理论,他阐释了一个公理系统不能同时满足“无矛盾性”和“完备”这两个要求,用集合论定义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内在实在论时期,普特南受到了后期维特根斯坦和美国实用主义的重要影响。他论证了钵中之脑的语词和我们的语词没有相同的指称,对机能主义的心灵哲学做出了进一步的反驳,提出了内在实在论的观点。普特南用集合论的方法定义一个词项的外延,如果一个词项有多个意思,这个词项就是多个外延的集合。普特南把这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所指的词项的外延,处理成和不同的说话者有关的一个外延函项。普特南通过概念框架相对性论证他的真之理论。普特南认为,由于我们在谈论对象时必须使用概念、逻辑,那么,离开观察者谈论世界是什么样的就是不合法的。在一个给定的理论中,我们弄清了如何使用“对象”、“存在”等概念,一个世界中有多少个对象的问题就只有一个答案。普特南接受常识实在论的观点,承认世界中有很多无法被人类理性解释和还原的东西,反对通过建构一种形式系统来对世界进行一种理想化的解释的尝试。普特南在实践的语境中来谈论符合,认为我们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谈论对真的理解,这和我们对语言游戏的理解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