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的反倾销政策及对中国的影响——以化工产业为例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p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和欧盟是国际上两支重要的经济力量,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欧双边的贸易日趋活跃,贸易额也节节攀升,双方都从这种日益紧密的经贸联系中受益颇多。但是,随着中欧贸易种类的不断增多,相互贸易频率的日趋频繁,双方的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增加,其中,欧盟对华反倾销是中欧贸易摩擦的主要表现形式,而在遭受欧盟反倾销的各行各业中,长期处在重灾区的化工产业具有很强的代表性。2001-2010的十年间欧盟共对中国输欧化工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32起,占同期案件总数的45.07%,涉案产品种类繁多,金额较大,案件所波及的范围较广,在多个层面对中国化工产业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消极影响,成为阻碍中欧化工贸易进一步扩大和发展的主要障碍。   欧盟频繁对华输欧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和制裁,不但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中欧贸易秩序,而且对中国造成了多方面的消极影响。特别需要提及的是,欧盟在对华适用反倾销政策时的浓厚政治色彩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使得中国相关企业受害颇深。中国如何理性看待和应对欧盟的反倾销,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内相关产业和企业转变管理模式、出口模式和应诉模式,降低遭受欧盟反倾销制裁的风险,争取欧盟公平合理的对待,最大限度地减少欧盟反倾销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产生的消极影响。   本文正是基于上述的认识,将处在欧盟对华反倾销重灾区的化工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对中欧化工贸易的基本状况、欧盟对华化工产品实施反倾销的依据与原因、欧盟反倾销对中国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最终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力求系统地展现和分析欧盟对华化工产业反倾销的现状,探讨中国理性应对欧盟反倾销的措施。
其他文献
20世纪末的最后十年,世界政治局势风云突变,其中最令人惋惜的当属苏联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苏联解体和独联体国家放弃原有的社会主义制度。它不仅对苏联和东欧地区的政治局势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公民社会的兴起,以及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状态。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更是给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1986年3月3日,一份由著名光学家王大珩执笔,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无线电电子学家陈芳允、航天技术及自动控制专家杨嘉墀联合签名的建议书—《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被直接呈交给了邓小平。邓小平两天后就做出批示:“宜速决断,不可拖延。”  据称,为了让这份建议书尽快进入领导人视线,科学家们当时是走了“后门”。他们面临的是怎样紧迫的现实呢?20世纪80年代中期,冷战已经进行到最后关头。美国颁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