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结直肠癌评估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vyuxuan365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双能量成像肠周碘浓度测量判断结肠癌浆膜受侵的价值目的:探讨双能量成像肠周脂肪组织碘浓度对结肠癌浆膜受侵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山西大医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经病理证实的结肠癌患者53例,所有患者均行双能量扫描,将所得数据传输至“Liver VNC”软件,获得碘图,在动脉期和静脉期碘图上,紧贴病变肠壁外缘,测量肠周脂肪组织碘浓度,对浆膜受侵组与浆膜未受侵组肠周碘浓度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采用ROC曲线评价肠周碘浓度对结肠癌浆膜受侵的诊断价值。结果:结肠癌动脉期浆膜受侵组与未受侵组肠周碘浓度分别为(0.5±0.1)mg/ml、(0.2±0.1)mg/ml,Z=-4.93,P<0.01;静脉期浆膜受侵组与未受侵组碘浓度分别为(0.7±0.2)mg/ml、(0.3±0.2)mg/ml,Z=-5.52,P<0.01。动脉期碘浓度临界值为0.35mg/ml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1,灵敏度为90.3%,特异度为90.9%,阳性预测值为93.3%,阴性预测值为87.0%;静脉期碘浓度临界值为0.45 mg/ml时,AUC值为0.945,灵敏度为87.1%,特异度为90.9%,阳性预测值为93.1%,阴性预测值为83.3%。结论:结肠癌浆膜受侵者肠周脂肪组织碘浓度高于浆膜未受侵者,肠周碘浓度测量提高了CT诊断结肠癌浆膜受侵的准确率。第二部分虚拟平扫技术在结直肠癌的应用价值目的:探索双能量虚拟平扫应用于结直肠癌诊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山西大医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73例。扫描方案同第一部分。经双能后处理得到虚拟平扫图像,在TNC、动脉期VNC及静脉期VNC图像上,测量结直肠癌病灶、肠周脂肪组织及淋巴结的CT值,自动生成图像噪声,计算SNR及CNR。对三组图像的各项客观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对常规三期扫描与双能双期扫描的辐射剂量进行比较。结果:结直肠癌双能双期VNC图像病灶CT值及淋巴结CT值均低于TNC,脂肪组织CT值在TNC与静脉期VNC图像之间无明显差异(P=0.07),各项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在两组VNC图像之间无明显差异。两期VNC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低于TNC,但所有病例评分都在3分以上。双能双期扫描有效剂量(ED)为(16.05±2.04)mSv,常规三期扫描ED为(21.51±2.41)mSv,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直肠癌双能量虚拟平扫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使患者接受的有效剂量降低约34.0%,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结直肠癌的检查。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肠癌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及其不良作用。方法:对56例晚期大肠癌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治疗组静脉滴注复方苦参注射
<正>护士一直都以女性为主导,鲜有男性参与其中。男性护理事业的发展缓慢而艰难,即使已经参加工作的男护士,也有相当一部分会选择离职。从招生的困难到工作后的压力,种种原因
目的:为耐多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分析1例耐多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的抗感染方案,结合痰培养、药敏试验结果及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特性,
斜纹夜蛾是我市常发性主要害虫,对蔬菜及经济作物常造成严重危害。通过数年研究,明确了其发生规律、生态习性和暴发成灾特点,积极开展了预测预报,提出了最佳防治适期,形成了
目的:通过对我院1997~2008年茶碱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的统计分析,进一步提高我院临床用药水平。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茶碱血药浓度,使用SPSS13.0版统计软
目的:观察卤米松对儿童特应性皮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分配的序号将182例患儿分为治疗组100例对照组82例,分别给予卤米松乳膏和地塞米松霜进行治疗,观察记录患儿
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引发了以商界为主导的“大数据”热,我国新闻传媒领域在“大数据”热的催化下掀起了“数据新闻”热。本文将“数据新闻”这一多学科杂糅的边缘
我国区域碳排放是国际和区域产业转移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碳排放量和排放成本两个角度构建产业转移对区域碳排放影响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国际和区域产业转
<正> 一、前言电磁溢流阀,它是一种组合阀,由小规格的电磁换向阀和溢流阀二部份组成。前者一般称为先导阀,后者称为主阀。主阀是一个三级同心式溢流阀,先导阀是一个小规格的
目的:了解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门诊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查阅我院2013年门诊抗高血压处方,对其用药种类、用药频度、联合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