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双能量成像肠周碘浓度测量判断结肠癌浆膜受侵的价值目的:探讨双能量成像肠周脂肪组织碘浓度对结肠癌浆膜受侵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山西大医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经病理证实的结肠癌患者53例,所有患者均行双能量扫描,将所得数据传输至“Liver VNC”软件,获得碘图,在动脉期和静脉期碘图上,紧贴病变肠壁外缘,测量肠周脂肪组织碘浓度,对浆膜受侵组与浆膜未受侵组肠周碘浓度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采用ROC曲线评价肠周碘浓度对结肠癌浆膜受侵的诊断价值。结果:结肠癌动脉期浆膜受侵组与未受侵组肠周碘浓度分别为(0.5±0.1)mg/ml、(0.2±0.1)mg/ml,Z=-4.93,P<0.01;静脉期浆膜受侵组与未受侵组碘浓度分别为(0.7±0.2)mg/ml、(0.3±0.2)mg/ml,Z=-5.52,P<0.01。动脉期碘浓度临界值为0.35mg/ml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1,灵敏度为90.3%,特异度为90.9%,阳性预测值为93.3%,阴性预测值为87.0%;静脉期碘浓度临界值为0.45 mg/ml时,AUC值为0.945,灵敏度为87.1%,特异度为90.9%,阳性预测值为93.1%,阴性预测值为83.3%。结论:结肠癌浆膜受侵者肠周脂肪组织碘浓度高于浆膜未受侵者,肠周碘浓度测量提高了CT诊断结肠癌浆膜受侵的准确率。第二部分虚拟平扫技术在结直肠癌的应用价值目的:探索双能量虚拟平扫应用于结直肠癌诊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山西大医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73例。扫描方案同第一部分。经双能后处理得到虚拟平扫图像,在TNC、动脉期VNC及静脉期VNC图像上,测量结直肠癌病灶、肠周脂肪组织及淋巴结的CT值,自动生成图像噪声,计算SNR及CNR。对三组图像的各项客观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对常规三期扫描与双能双期扫描的辐射剂量进行比较。结果:结直肠癌双能双期VNC图像病灶CT值及淋巴结CT值均低于TNC,脂肪组织CT值在TNC与静脉期VNC图像之间无明显差异(P=0.07),各项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在两组VNC图像之间无明显差异。两期VNC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低于TNC,但所有病例评分都在3分以上。双能双期扫描有效剂量(ED)为(16.05±2.04)mSv,常规三期扫描ED为(21.51±2.41)mSv,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直肠癌双能量虚拟平扫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使患者接受的有效剂量降低约34.0%,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结直肠癌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