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哥伦比亚作家费尔南多·巴列霍(1942-)是当代拉丁美洲文坛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涵盖小说、散文、人物传记、剧本等各种体裁。暴力是现当代哥伦比亚文学的重要主题,巴列霍的叙事作品中不乏对暴力问题的书写,然而作者并不仅限于客观、直白地描绘各种血腥的暴力场景,而是借助艺术虚构深层次地探寻暴力现象的根源,并且对暴露出的社会阴暗面予以无情地抨击。本论文立足于研究巴列霍小说中的暴力书写,集中分析作者的两部小说《杀手的圣母》和《悬崖》,研究文本中所反映的社会暴力和家庭暴力问题。论文将援引福柯有关权力的理论,分析这些暴力背后所隐藏的权力和欲望关系。作者在书写哥伦比亚暴力问题的同时,还试图揭示暴力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影响,对此本文从心理学视角分析人性善恶转化的条件,探讨作者对人性丑恶的批判。论文的第一章回顾并分析拉美暴力问题的历史与现状。长期以来,暴力问题始终困扰着整个拉美地区,诸多拉美作家以文学虚构的方式去反映并诠释暴力事件和社会现实。智利评论家阿里埃尔·多夫曼将拉美小说中涉及的暴力问题分为三种类型:纵向暴力、横向暴力和个体针对自身的暴力行为,并由此对拉美小说进行分类。我们认为这样的划分过于笼统和宽泛,试图对其观点加以评判。本章还聚焦哥伦比亚历史上的暴力事件,梳理该国不同历史时期作家笔下的暴力问题,借此了解巴列霍对于暴力问题的独特阐释。论文第二章重点对小说《杀手》进行分析。这部作品将现实中的麦德林和主人公费尔南多童年记忆中天堂般的故乡进行对比,以此衬托暴力令这座城市发生的变化。本章的研究试图采取由表及里、层层推进的方式:小说中的少年杀手给这座城市带来血腥杀戮,杀手的幕后黑手是贩毒集团,而贩毒集团又同哥伦比亚社会的政府及宗教人士相互勾结,整个国家的不同阶层,在不同程度上都同暴力事件存在某种关联,暴力背后存在着一张无形的"权力网"。本章分析小说中所反映的"权力异化"现象,探讨作者对哥伦比亚社会暴力问题的批判。此外,巴列霍在揭露社会弊端的同时,也关注暴力对个人的影响。本章还根据个体心理与大众心理间的关系,分析主人公费尔南多世界观逐渐扭曲的过程,研究暴力如何令人性发生改变。第三章集中分析《悬崖》这部作品。主人公将昔日温馨的家庭同如今笼罩在母亲阴影下的家庭进行对比,以此衬托暴力使整个家庭发生的变化。本章分析作品中所反映出的"语言暴力"和"冷暴力"现象,探讨暴力对人的精神造成的伤害。在这些家庭暴力行为中,依然可见权力的作用与影响。因此本章注重分析家庭这一微观空间中的权力格局,追问暴力背后"利"与"欲"的驱动,进一步探讨人性善恶转化的条件。本论文只选取了《杀手的圣母》和《悬崖》作为研究样本。对于巴列霍这样一位颇具争议的作家,论文的分析既看到他创作中对哥伦比亚社会现状的无情揭露,也不回避他行文中的荒谬之处,并且对他贬损和歧视女性群体的倾向予以严肃的批判。文学作品可以有不同阐释的可能性,本文旨在以暴力问题为视角,进一步认识哥伦比亚和拉丁美洲残酷的现实。本论文试图寻找巴列霍隐藏在满腔愤懑背后的理想追求,阐释其文学创作的深层意义,并发现其心中向往的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