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侦讯中“威胁、引诱、欺骗”策略的法律界限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s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侦查讯问带有非常强的对抗性,想要嫌疑人如实交代,必然要用到各种侦查讯问策略,而侦查讯问策略天然地包含有威胁、引诱与欺骗成分,讯问实践中,威胁、引诱与欺骗方法也经常被当作讯问策略使用。但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来看,讯问中是禁止使用威胁、引诱与欺骗方法的,并且以刑讯逼供等类似非法方法获取的嫌疑人供述不得作为证据使用,应当排除。显然,这些规定与讯问实践中侦查人员对威胁、引诱与欺骗的理解与运用存在矛盾与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侦查讯问工作。解决威胁、引诱与欺骗讯问方法的法律界限问题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显得极为必要与迫切。我国法律禁止讯问中运用威胁、引诱与欺骗方法,主要原因在于过度的威胁、引诱与欺骗会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与合法权益,容易造成冤假错案,进而损害政府及司法机关的公信力。但基于控制犯罪及节约司法资源的需要,讯问中,适度的威胁、引诱与欺骗有其存在的必要。实际上,并非所有的威胁、引诱与欺骗方式都必然会侵害公民人身权利,造成虚假供述。威胁、引诱与欺骗讯问就好比一把双刃剑,运用不好会侵害他人权利、导致冤假错案,进而损害政府及司法公信力。运用的好,则可以节约司法资源,打击犯罪,让侦查工作顺利开展。关键在于确定威胁、引诱与欺骗在侦查讯问中合法适用的原则,厘清其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界限,使其在法律的规制下运行。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我国农艺技术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处在较为落后的状态之下。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我国对于农业发展的研究投入力度也
以重庆市黔江区的耕地资源利用为具体研究对象,构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模型,对区域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评价和对策探讨。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伴随着那首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闪闪的红星》主题歌,经过二十七年的风风雨雨,中国电影史上依
新霉素为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一种,对革兰氏阴性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所以临床上广泛应用。由于新霉素具有耳毒性和肾毒性,因此我国农业部规定了新霉素的最高残留限量。目前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