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模式的快速变革和技术的快速更新、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方向在急速转变,高校为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评估体制和管理体制正在进行不断的更新。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的骨干群体,高校教师的考核标准和管理体制也在进行不断的变革,这种变革给高校教师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因此,高校教师正逐步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危群体和职业倦怠相关研究的主要关注对象,并且,教师职业倦怠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随着时间的变化和地域的差异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陕西省作为中国高等院校集中的主要地域,与北京、上海等地相比,在地缘结构、经济发展程度和文化等方面均有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必将影响陕西高校教师的工作与生活现状。因此,明确当前陕西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特点及其与工作绩效和正负性情绪的相互关系,并长期、系统地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为改善陕西省高校教师的工作现状和提升陕西省各高校的教学水平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以陕西省高校409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工作倦怠量表、工作绩效量表、正负性情绪量表进行调查研究,考察陕西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称、专业性质、是否兼任行政职务、教龄、工作内容以及不同授课类型教师上职业倦怠的差异和工作绩效的差异;分析职业倦怠与工作绩效的相关性;探讨正负性情绪与职业倦怠和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为陕西省高校管理者掌握目前陕西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和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提供理论数据。本研究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陕西省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3个维度总均分高于职业倦怠理论值(3分);职业倦怠各维度在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是否兼任行政职务、授课类型和工作内容上无显著差异。在教龄方面,教龄7-9年和10-15年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显著高于教龄1-3年和4-6的教师(p<0.01),其它各教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在职称上,讲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显著高于助教、副教授和教授,副教授的职业倦怠程度显著高于助教、低于讲师,与教授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从专业性质看,文科和农科专业的教师在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维度以及职业倦怠总得分上显著高于理科和工科的教师。2)高校教师任务绩效维度在不同性别、是否兼任行政职务、不同授课类型、年龄、工作内容、和职称上无显著差异,但在学历、教龄和专业性质上具有显著差异;除年龄和专业性质外,其他因素均影响高校教师的关系绩效;高校教师工作绩效表现为,教龄4-6年的教师工作绩效显著高于教龄为7-9年的教师(p<0.05);理科和工科教师工作绩效显著高于农科专业的教师(p<0.01,p<0.001),但工作绩效在不同性别、是否兼任行政职务、不同年龄、授课类型、工作内容和职称上无显著差异;职业倦怠各维度与工作绩效各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其中成就感低落维度最为显著,且成就感低落和去个性化维度对任务绩效具有负向预测作用,成就感低落和情绪衰竭维度对关系绩效具有负向预测作用。3)陕西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积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与消极情绪呈显著正相关;积极情绪与工作绩效呈显著正相关,消极情绪与工作绩效呈显著负相关;职业倦怠与工作绩效呈显著负相关;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在职业倦怠与工作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综合以上结果,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陕西省高校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成就感低落。2)陕西省高校教师工作绩效受职业倦怠影响,职业倦怠中的成就感低落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最为显著,是工作绩效降低的最主要因素。3)陕西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通过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的中介作用影响工作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