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搜集近年来(1979-2012年)中医药治疗癫痫的相关临床研究类文献,结合统计学分析方法,探讨癫痫中医病因病机、病位及其方药的使用规律,以期为癫痫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通过主题检索词“癫痫”及二级检索词“中医”、“中药”或“中医药”检索出1979-2012年国内发表的中医药治疗癫痫的临床文献。通过对文献进行科学的分类与筛选,选择符合本次研究要求的文献。对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通篇阅读,提取数据,并根据数据结果建立数据库。对数据库内的数据信息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探析文献中关于癫痫病因病机、病位、证治方药的使用规律,以求能为癫痫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方法及可供借鉴的思路。结果:通过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癫痫的临床文献分析表明:(1)癫痫的病因病机主要责之于痰,与风、瘀密切相关,涉及火、气虚、惊、气滞及阴虚等。常见病因病机之间构成比的比较(χ2=151.037,P=0.000,P <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痰邪与风邪、瘀与火邪、气虚与惊、气虚与气滞、气虚与阴虚、惊与气滞、惊与阴虚、气滞与阴虚比较(P值分别为0.151、0.714、0.695、0.549、0.201、0.835、0.371、0.49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病因病机频数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癫痫的病位主要在肝,与肾、心、脾、脑密切相关。各病位构成比之间(χ2=25.331,P=0.000,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位肝除与肾比较(P=0.09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与心、脾、脑等病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位肾、心、脾、脑,依次组间两两比较(P值分别为0.674、0.475、0.093、0.768、0.206和0.3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近年来中医临床治疗癫痫的药物达216味,累积频数共1536次。其中,使用频次靠前的30味药物中药主要为平肝息风药、化痰药、活血化瘀药、补益药、开窍药和安神药六大类,其中以化痰类与平肝息风类药物为主。按照药物的使用频次,将这30味中药由高到低进行排序为:天南星62次,石菖蒲61次,僵蚕51次,全蝎50次,半夏47次,天麻41次,郁金37次,茯苓36次,钩藤35次,丹参34次,地龙、天竺黄各29次,蜈蚣28次,甘草、远志、白芍各27次,陈皮26次,当归25次,黄芪23次,朱砂、川芎、白矾各21次,人参20次,白术19次,珍珠、红花各18次,琥珀、礞石、桃仁各17次,牛黄16次。通过对癫痫临床30味常用中药的聚类分析,并结合相关中医理论,认为将其聚为5类比较合适,具体结果为:聚一类:地龙、川芎、全蝎、蜈蚣、天麻、郁金、当归、珍珠、琥珀、丹参、桃仁、红花;聚二类:天南星、白芍;聚三类:天竺黄、牛黄、僵蚕、礞石、钩藤;聚四类:茯苓、甘草、陈皮、白术、黄芪、半夏;聚五类:石菖蒲、朱砂、人参、远志、白矾。(4)常用中药的性味与归经研究结果显示:常用药物的药性以温、平为主,分别为11次、10次,其次为寒性的7次。通过拟合优度χ2检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χ2=6.533,P=0.088,P>0.05。表明各药性的频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药味以甘、辛为主,各药味频数的构成比之间比较,χ2=15.488,P=0.004,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有甘味的中药频次除与辛、苦味药物比较(P值分别为0.847、0.54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与其余药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辛味除与苦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683),与其余药味频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5)常用中药主要归肝经、心经和脾经。药物归经构成比之间的比较(χ2=50.000,P=0.000,P <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归肝经的频次与归心经、脾经频次的比较(P值分别为0.493、0.14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其余归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归心经的频次与归脾经、肺经的比较(P值分别为0.433、0.22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其余归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癫痫的病因病机主要责之于痰、风,与瘀密切相关,涉及火、气虚、惊、气滞及阴虚等;癫痫的病位主要在肝,与肾、心、脾、脑密切相关;治疗癫痫常用中药主要为平肝息风药、化痰药、活血化瘀药和补益药等;药性以温、平为主,其次为寒性;药味多为甘味和辛味;常用中药主要归肝经、心经,其次为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