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词坛的史达祖接受研究——以龚鼎孳、王士祯、朱彝尊为中心

来源 :安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983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达祖是南宋词坛一位重要的词人,其词清新婉雅,在当时即受到姜夔、张鎡等人的称赏,对后世亦影响深远。在经历元明两朝的衰蔽之后,清词迎来了复兴,而清初,开一代清词中兴之始。清初京师词坛、广陵词坛以及浙西词派,在词的创作、词论词评以及词选方面,对史达祖词都有着显著的学习、借鉴与接受现象。龚鼎孳、王士祯、朱彝尊分别为清初京师词坛、广陵词坛、浙西词派的核心,他们对史达祖词的接受,代表了清初词坛对于史达祖的“选择”、“发明”和“推扬”。龚鼎孳开接受之先,与史达祖身世相似、心态相通,是其“发现”和“选择”史词的原因,这使得其词与史词声情相类,也是龚氏一改云间词派重唐五代北宋而为重南宋词,变云间词派重小令而为长调的重要原由。王士祯的“神韵”词旨,既在其创作上同梅溪韵致声气相通,更在其词学批评上体现了对史词的“发明”,是王氏推史达祖为“南渡冠冕”的原由所在。朱彝尊“最爱姜史”,将梅溪词引为同调,这尤其体现在其艳词创作上,也表现在其对咏物词的推重上,朱氏对史达祖的推扬,是最终形成“家白石而户梅溪”的重要原因。清初对史达祖的接受,亦影响到清初词风的嬗变。
其他文献
纵观中外,以描写动物形象或以动物为叙事主体的文学创作活动由来已久,在中外文学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均占据相当地位。在20世纪更是形成了一股全球性的“动物叙事”的热潮,拥有广大
唐诗,作为中国历史上文学创作的代表之一,流传至今。这当中,自唐末以来,杜牧的《樊川文集》广为流传,在境外汉语文化圈中也有刻印。 文字学一直以来是我国传统小学中不可缺少的
在四十年代解放区文学,孙犁凭借《荷花淀》这一诗化小说名噪一时。随后他和大多数的解放区作家一样,寂寂无闻。而文革后孙犁又凭借“耕堂劫后十种”十本散文赢得了世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