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出土的造像来看,河北地区出土造像最多的为曲阳修德寺和邺城地区。修德寺造像出土时间较长,整理工作早已经结束,而邺城地区出土的造像只有少部分公布,其余大部分仍在整理中。可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曲阳与邺城是河北地区佛教信仰与造像活动的中心。除修德寺与邺城外,河北其他地区亦有造像出土。从现存造像来看,以北魏最早,而以东魏、北齐之际的数量最多,说明造像活动最盛在魏晋南北朝晚期。从题记内容来看,造像碑中常铭刻造像缘由和造像者姓名、籍贯、官职等,有时还刻有供养人的形象。从其造像缘由来看,民众造像,通常是为了皇帝陛下、七世先亡、见存父母、合家眷属,或自为己身等原因。民众通过造像,想要达成现在得福、一时成佛、托生西方妙洛国土等愿望。北魏时期多为单躯造像,东魏北齐时期双躯像、多躯像流行。从造像人数来看,有单人造像、几人造像、多人共同造像等,人数多者可达数百人。这些多人造像通常为一个家族或地域内的民众结社共建造像,这样多人有组织的进行造像活动,称为社邑或邑义,其中女性社邑也是民间社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社邑首领由当地威信较高者担任,可以是朝廷官员,也可以是寺庙里职位较高的僧人。佛教社邑在组织管理上,通常仿照寺庙中僧人的管理制度,首领称为都维那、维那、邑主、邑老等,普通成员则称为邑子。社邑活动的地点即题记中所提到的村落及寺院。从出土造像来看,不同时期的题材变化风格迥异,北魏时期流行弥勒像;东魏北齐则观音像盛行,还出现思惟像、释迦多宝像等新题材,双菩萨像、双思惟像等双躯造像也较受欢迎。北魏至东魏前期造像人物脸呈长方形,衣纹厚重,造像底座没有装饰;东魏后期至北齐,人物形象变得丰满圆润,衣服轻薄,造像底座多刻有浮雕,显示出造像技艺的精进。造像题材与风格的不同,为无纪年造像提供了断代标本。总之,河北地区出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造像题记,为我们研究这一地区、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而其造像风格的演变与日臻成熟完美的雕刻技艺,也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不容忽视的浓墨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