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年是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具增值潜力的人力资源,是社会进步创新的动力。青年的职业发展关乎一国的经济增长、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和个体家庭幸福,其意义已经超越个体和家庭层面,上升为社会课题。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放缓、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未来一段时期内还将面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青年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问题愈发凸显,尤其是其中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就业问题和青年民工荒问题共同构成我国应对青年就业的两大挑战。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在青年职业发展和就业上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也有着不同的定位。其中,兼具“官民”二重性的共青团是当代中国最大的青年社会组织。有效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团组织履行服务青年职能的重要方面。但由于国内的政府绩效评价处于初始阶段,共青团方面的绩效研究很少,更是具有随意性、单项性、应付性、被动性等特征,因此,虽然团组织在促进青年职业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于共青团工作评价并不全面和客观。此外,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影响,经济领域的交流也必然带来了政治、文化、思想领域的碰撞。西方公民社会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传入和探讨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变革的大环境共同催生了我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在理论上,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受到“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等概念的审视;在实践上,共青团生存的外部环境和面对的对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群团组织改革就是在这种新形势下“自上而下”的适应性举措。因此,以公民社会和群团组织改革为新背景,探讨共青团在促进青年职业发展中的定位和功能就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此为背景,本文通过回顾公共管理理论和青年职业发展理论等相关文献,梳理地方(本文以上海市青浦区为例)在促进青年职业发展工作中的现状,了解地方应届毕业生就业、青年失业以及在职青年职业培训概况。重点研究新形势下,青浦区共青团为了服务青年、弥补自身工作不足而进行有益尝试的“扬帆回青”优秀大学生暑期挂职锻炼项目。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公共管理中的绩效管理工具,分析“扬帆回青”项目的开展情况,并通过绘制流程图寻找KPI关键绩效要素,试图建立较为完善的360度绩效评估体系,结合满意度调查问卷法、电话访谈法和德尔菲分析法,对项目进行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而有助于有效地检验和描述青浦共青团在青年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效果、效益和效率,为“扬帆回青”项目的后续开展提出项目自身的改进建议。同时,深度剖析新形势下共青团在促进青年职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原因,尝试提出共青团促进青年职业发展工作的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