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采用“理想类型法”构筑与描述了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大学理念的三种形态—信仰理念、理性理念、一流理念,通过文献与历史分析揭示与展现出以教师为主体的大学知识分子是如何参与大学理念的生成与发展;对此三种形态的大学理念进行现实的差异性分析,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材料与事实补足同一性“理想类型”的缺陷,从而使得“理性类型法”构筑下的三种大学理念的内涵更为丰满:大学理念并非是一种超功利的纯粹精神的象征,它是大学利益相关者各自的价值追求和实践的反应,这决定教师的行为角色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及形象的复杂性。大学理念差异性现实下的教师职业、教师生存境遇的变化,使得知识分子的角色属性不论从知识界定还是精神内涵都面临着危机。从学理上对大学知识分子现实角色所面临的两对主要矛盾(认识论与生存论、认识论与政治论)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从精神维度归正大学教师知识分子角色的事实,为揭示大学理念与教师知识分子的共契关系提供基础;继而以知识分子角色的精神特质(自由、独立、批判)为核心要素,根据它与大学理念的通约性,挖掘、剖析大学理念的精髓与核心诉求(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社会责任),揭示出大学教师知识分子精神与大学理念的共契关系。以大学理念与大学教师知识分子“共需共有”的“知识”为核心节点,横向以知识类型为纬、纵向以知识模式的历史演进为经,试探大学理念的知识论基础;继而探寻以知识为材料运作的大学理念,在当今学科生活的专门化、学术生活的秩序化中如何与大学教师形成消极互动:这是一个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多地探讨与重视大学理念的时代,然大学理念却凭籍其内在活力消弱着大学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属性与人格特质,大学教师知识分子精神性发育空间并未扩大,反而在缩小,由此消弱了大学理念自身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柱与物质基础。最后,大学理念与知识分子的现代性之建构的余思,我们期待未来大学教师知识分子的精神彰显与大学理念繁荣的交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