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眼轴长度不同所致放大率改变引起的SD-OCT获取黄斑区视网膜超微结构厚度变化。 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本研究共收录受试者64人,根据其屈光不正程度(等效球镜,SE)将其分为正视组(SE>-0.5 D)、低中度近视组(-6.0D<SE≤-0.5 D)、高度近视组(SE≤-6 D),其中正视组17人(32只眼),低中度近视组30人(30只眼)、高度近视组17人(31只眼)。利用自行搭建的超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ultra-high resolution OCT,UHR-OCT),拍摄受试者双眼黄斑区视网膜图像,采用十字扫描(水平及垂直)模式,用IOL-MASTER获取受试者双眼眼轴数值。利用自行编写的视网膜自动分层算法将获取的图像分为7个亚层,自内向外分别为:神经纤维层(RNFL)、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GCL+IPL)、内核层(INL)、外丛状层(OPL)、外核层+感光细胞内节(ONL+IS)、感光细胞外节(OS)、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并通过MATLAB软件获取各分层的厚度。综合后得到总体平均厚度(距黄斑中心凹3.0mm的范围内)、中央区(距黄斑中心凹0.5mm的范围内)厚度、旁中央区(距黄斑中心凹0.5-1.5mm的范围内)厚度、周边区(距黄斑中心凹1.5-3.0mm的范围内)厚度。利用Bennett公式,校正眼轴放大率,结合MATLAB软件及自动分层算法获取眼轴校正后各层视网膜厚度。 结果:校正眼轴放大率后,正视组有五个亚分区视网膜厚度较校正前无显著变化;校正后,正视组视网膜内层(RNFL、GCL+IPL、INL、OPL)中央区变薄,外层(ON L+IS、RPE)中央区变厚,中央区全层厚度变薄。低中度近视组有十个亚分区视网膜各层厚度校正后无显著差异;校正后,低中度近视组视网膜内层(RNFL、GCL+IPL、OPL)中央区变薄,外层(ONL+IS、OS)中央区变厚。高度近视组有七个亚分区视网膜各层厚度校正后无显著差异;校正后,高度近视组视网膜内层(RNFL、GCL+IPL、OPL)中央区变薄,外层(ONL+IS、OS)中央区变厚。三组受试者除中央区外其他分区视网膜全层厚度校正后增厚。校正眼轴放大率后:正视组与高度近视组,各分区视网膜亚层厚度相比差异较大:校正眼轴放大率后,高度近视组周边区视网膜各层厚度与正视组差异较大,周边区视网膜全层厚度显著变薄,中央区视网膜全层厚度显著变厚。 结论:是否校正眼轴放大率对黄斑区视网膜各层厚度的测量具有重要意义,在青光眼等疾病的诊断中应考虑眼轴放大率的因素。高度近视组与正视组相比,有部分亚层视网膜厚度有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