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发展与其身处的社会形态、思想流派、审美意识息息相关。在清朝特定的时代背景、政治导向的促使下,行草书发展彰显出异于其他朝代的审美走向。碑帖并进成为清代行草书发展的特殊形态。帖学在延续传统“二王”书风的同时继续发展,但无法企及前代的创作高度。清代帖学发展至馆阁体,艺术趣味渐趋迷弱,一批有创见性的书家将碑版质拙、古朴的韵致沉潜于笔端,发展了行草书形成新的趋势——碑学。碑学形成、发展、渐至高潮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焕发出盎然生机。碑帖合流,优势互补,既促进了碑学的完善与成熟,也使帖学改弦易辙,生发出崭新的姿态,成为书法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推动行草书发展的深层因素,囊括诸多领域,因而本文通过理清行草书的发展脉络,进行深入的文化探源,从本体意识、主体心理构成、艺术资质方面,分析书写精神背后的根源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