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建筑风貌的地域性特色研究——以青岛东部新区滨海建筑风貌为例

来源 :青岛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feng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滨海城市中,滨海建筑风貌是表达滨海城市历史、文化的缩影。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滨海建筑风貌不仅能够延续城市文脉,同时提高城市形象,深刻人们对城市的总体印象。需要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开始在全世界范围蔓延。全球化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各国文明交融。在这种“全球文明”影响下,各地建筑肆意更新,使建筑地域性特色逐渐弱化、甚至消失。发展能够适应城市环境、延续城市文脉、结合城市地域性文化特色的建筑风貌得到了各国建筑界的共识。为此,对于滨海城市建设来说,必须深入了解城市滨海建筑风貌的地域性特色表现,系统地分析其特色的成因及相关要素,思考其设计原则,从而指导滨海城市规划和建设符合城市地域性特色的滨海建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合理地汲取融合世界多元化要素,不断丰富、完善滨海建筑的文化内涵,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腹地、滨海建筑、滨海景观与海洋的和谐关系是表达滨海特色的最重要的因素。它要求滨海区规划的每一个层面都必须满足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和滨海地域特色的共同发展。本课题以滨海建筑风貌地域性特色表现的视角,通过对相关要素、相关理论及国内外实例进行分析,从中挖掘滨海建筑地域性特征要素,以期对青岛滨海建筑风貌塑造起到积极作用。   青岛拥有绵长的海岸线,显著的海湾特色,复杂的山地丘陵地形,同时还有特殊的历史文化,这些因素综合影响着青岛城市的规划和建筑设计。同时青岛海岸线东西狭长的形态特点、滨海资源的丰富多样以及发展时序的不同,造就了滨海建筑风貌的多元化特征。如何实现不同区段滨海区域间建筑风貌的地域性特色传承、过渡、更新成为青岛滨海空间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采用调研—归纳总结—实例论证的思路,通过对青岛沿海岸线的不同功能区地域性特色的成因、表现及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从而归纳总结出青岛滨海空间规划和滨海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特色设计原则。并以青岛东部新区的滨海建筑风貌为例,分析历史文脉的传承、特色文化的运用以及与世界多元化文化相结合,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青岛地域性滨海建筑风貌的特点,并总结不足之处,提出优化方案。总结优化建议和体系,为未来滨海建筑风貌的地域性特色表现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大众创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济南市兴建了许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伴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空间逐渐丰富、产业结构重大转型,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经暴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数量众多的文化遗址,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载体,它们的价值体现在历史、科学、艺术、社会的方方面面。山东菏泽定陶十里铺北堌堆遗
摘要:城市事件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城市生活。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事件不仅是城市活力的“指示器”,反过来,通过“制造事件”,也可以影响城市的发展,
铁路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交通方式,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随着科技和产业的不断发展,极具行业特征的第一代铁路逐渐淡出了人们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高科技园作为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活区既是高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员工们的重要生活场所,优美、舒适的生活区公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存在大量建筑类型,同时也存在对各种建筑的多样命名形式。这些分类和命名,自古以来就有灵活融通的传统,其意义边界模糊。一座具体的园林建筑,常难以因循形式逻辑
当今,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推动了生产要素在区域上的加速流动,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城市空间形态和区域城镇体系的变化。城市群作为我国新时期
木构建筑在世界建筑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西方国家木建筑现已发展成熟,虽然中国又有几千年的木构建筑历史,但由于期间木材资源短缺,使木建筑有一段时间的发展停滞期,直至
近些年来中国城镇化取得的进步举世共睹,然而中国是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城镇化的一枝独秀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乡村做为中国二元化社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地位应该和城镇同等
大学校园环境是师生们的露天“起居室”,与学习和工作息息相关。校园声环境是校园整体环境的一部分,在现代校园环境建设中应该重视校园声环境建设,以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