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水平往往彰显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社会救助是人类社会本质情感的体现,是历史久远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重要社会保障形式。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社会救助始终是有效缓解社会底层群众物质及精神生活贫乏、有效消减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制度性手段。无论在任何一个社会发展阶段或历史时期,社会救助都是统治阶级实施“善治”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现代社会中,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可以有效维护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利,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平衡阶级利益,推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对于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与和谐稳定意义重大。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各项事业的创新和发展步入“深水区”,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社会领域多种矛盾频发。尽管我国全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仍有一部分人民群众因贫困、疾病以及受教育水平低等多种原因,生存在社会的边缘,需要国家救助体系的关注和扶持。本文以这一部分社会弱势群体为受众对象,共分为三个部分展开对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相关研究:第一部分,重点阐述社会救助的基本理论及重要意义。对于现代化进程以及社会救助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于相关概念进行词源解析。分析了现代化、现代化进程以及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救助的基本概念,厘清了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对于社会救助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总结。当前,在现代化进程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是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前提,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实现“中国梦”宏大目标的客观需要。第二部分,分析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历史演进及存在问题。这一部分从历史脉络角度分析了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时代发展及变化,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以及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确立与发展四个阶段。同时,总结归纳了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现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存在的掣肘难题,从而为对策部分的提出指明了方向。第三部分,提出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在现代化进程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应遵循科学的发展原则,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健全社会救助工作方式,加强社会救助规范管理,强化社会救助监督检查,更多地鼓励社会救助多方参与,从而实现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现代化发展,更好地适应我国国情、民情及社会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