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命”到“天道”——中国哲学形上观念的发生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e8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道”在“轴心时期”发生了突破,升华为哲学形上观念。本文从“道”范畴的发生、成型着眼,探讨了“道”观念演化成为哲学形上观念的产生过程。时间上迄史前原始观念的萌芽产生,下至中国“轴心时期”发生的“道”的突破。内容从古代宗教信仰、知识观念两个方面及其关系的融突变化,考察了其对“道”观念的突破产生的影响。 研究“道”概念的发生,为认识中国哲学的基本形态、特征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视角。从“道”观念的前哲学时期到“突破”成为哲学形上观念,关注的主要问题是:“道”的突破建立在前轴心时期怎样的文化背景之上?实现了何种意义上的超越?表现出了怎样超越的方式?有无特定的文化内涵?这些问题也是“中国哲学突破”的主要内容。由于“道”的突破发生在人类历史的“轴心时期”,也使我们有可能通过考察形上哲学观念的产生,进行中西哲学比较对话,以便较为清晰、准确和完整地认识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质,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与意义。 从“突破”的内容和过程言,前轴心时期的信仰和知识是人类文化的两个重要方面,“道”的突破就是建立在信仰和知识的文化背景之上。自“绝地天通”宗教变革事件之后,随着社会进入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早期宗教信仰,形成了以“天象”为主要内容的自然崇拜。夏代基本建立了“天命”的“祭祀崇拜”和“观象授时”的文明“范型”,此后依次经历了殷商“天帝”信仰、西周“天命”论、春秋时期“天道”观的信仰形式。本文凸显了信仰观念背后,所隐含另外一条线索,知识观念的产生、发展。重在说明从史前,历经夏商周三代,中国古代文化发生了一个从宗教信仰、到知识观念、再到哲学观念的逻辑进展过程。这一过程的观念形式表现为由“天命”到“天道”,再到“道”的观念进展和嬗变过程。以“天”为中心的宗教信仰,在“天”的两个基本特征,即“宗教之天”和“自然之天”,分别形成了信仰和知识两个方面内容。 从突破的方式言,“道”的突破建立在“天”的宗教信仰和知性认知两个方面的超越之上。“道”形上观念对宗教信仰的“突破”,显得较为“激烈”和“彻底”,消解了宗教“天命”神权的主宰性、意志性、目的性;对知识层面而言,“道”范畴一方面“突破”了“自然之天”的规律性、秩序性,另一面又依赖“自然之天”表达“道”的基本特征。 从突破的内涵言,从“天命”到“天道”,意味着“秩序”义向“规律”义的转化。“道”的基本含义是规律,“道”成为形上范畴时,是总规律。“天”是功能和实体的合一,“道”亦复如此。从“源”与“流”的关系中,中国形上哲学观念的产生,更为保持了文化的一种延续性,有着自己独立的产生方式。 整体而言,从前轴心时期到轴心时期,中国哲学的发生和成型始终建立在一种“自然”的进展方式上,在连续性的整体特征中进行,这显然与古希腊哲学对前轴心时期的宗教和知识的超越,是在两种方式下进行的。以此视角认识和评价中国哲学的特征和对世界文化做出的贡献,显得更为切实可行。
其他文献
士,即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和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联系君和民的中间环节,是官吏的最低层,同时又是士、农、工、商等四民之首。可以说,“士是中国社会的中心”。自士
倪士毅作为元代新安理学大家、新安理学“休宁九贤”之一,对元代理学思想的发展及维护起到了一定作用,其中《四书辑释大成》作为他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其理学思想亦具有一定研
语言的意义问题是语言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此,任何语言哲学研究者都无法回避,但每个研究者对它所采取的研究角度、方法以及所得出的结论却各有特点。 本文对塞尔意向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