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国槐DNA导入花生变异株系的鉴定及其AFLP分析进行了研究。文章于2005年考察8个株系和受体79266(对照)的主要农艺性状,并提取叶片DNA进行AFLP分析。获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花生变异株系与受体品种的农艺性状存在差异受体品种的内种皮颜色为黄色,8个变异株系均为白色;受体品种的开花习性为连续开花型,8个变异株系中有5个为连续开花型,1个株系为交替开花型,2个株系仍存在性状分离;受体品种的株型为直立型,8个变异株系中,4个株系为匍匐型,4个株系为半直立型,无直立型株系。变异株系与受体品种相比较,数量性状也存在较大差异。有些性状的变异是有益的,有些变异是不利的。8个变异株系中,有3个株系的主茎高极显著降低,分别比受体降低了37%、47.8%和40%;两个株系的侧枝长极显著降低,分别比受体降低了58%和45%;7个株系的单株结果数有极显著降低;4个株系的单株果重极显著降低;8个株系的荚果均明显大于受体79266,株系5的单果重最大,比受体增大了79.2%,株系的荚果最长,比受体增大了17.2%;8个株系的果皮厚度显著增加,8个株系的单粒重均显著大于受体,株系6的单粒重最高,比受体79266增大了73%。
2.变异株系数量性状的聚类分析株系1~6和受体79266共7个株系聚为Ⅰ类,株系7和株系8聚为Ⅱ类;在Ⅰ类中又可以分为三个亚类:1和3两个株系聚为A类,2、4和5三个株系和受体79266聚为B类,株系6单独聚为C类。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株系变异幅度不同,1~5五个株系变异幅度较小,6~8三个株系变异幅度较大。
3.变异株系的AFLP分析本实验探索并建立了一套从花生DNA提取到银染、显影在内的完善的、适合于花生AFLP分析的技术体系,并利用该技术体系对国槐DNA导入花生变异体后代进行了检测。
实验采用12对引物组合进行AFLP扩增,检测到具有多态性的引物组合3对(EP-ACA/MP-CTA、EP-ACT/MP-CTA、EP-AAG/MP-CTA),多态性检出率为25%。所筛选的3对引物组合共在90个位点上扩增出清晰可辨的条带,并且主要集中在100bp-700bp之间,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扩增出30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2条,平均每对引物组合7条,平均多态性带比例为22.4%。扩增出条带最多的是引物组合EP-ACT/MP-CTA,共有34条清晰可辨的带,其中7条是多态性带,多态性比例20.6%;多态性比例最高的是引物组合EP-AAG/MP-CTA,其扩增出清晰可辨的条带27条,其中多态性带9条,多态性比例为33.3%。以上结果表明:AFLP技术在亲缘关系较近的花生株系间具有较高的DNA多态性检出率。变异株系的AFLP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株系1、2、3、6、7和8共6个株系与受体79266被聚为Ⅰ类,株系4和5被聚为Ⅱ类;在Ⅰ类中,又可分为两个亚类:株系1、2、3和受体79266被聚为A类,株系6、7和8三个株系被聚为B类。国槐DNA导入花生栽培品种引起后代性状变异效果明显:变异株系有多个性状与受体存在差异,AFLP分析结果也表明变异株系与受体间在DNA水平上也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