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国际合作机制构建研究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h55314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金融体系能否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对一国经济持续发展十分重要。随着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全球化过程中时空被不断压缩,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全球化在带动全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全球性问题,从金融全球化看,则体现为金融活动的国际化与金融监管的属地化之间的矛盾,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和蔓延正是这一矛盾的反映。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单一国家都无力单独防范和处置经济和金融危机,因此国际间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也就成为了必然。经济金融相互依存使一国的政策溢出效应不断增强,也迫使国际社会不断深化国际协调,有效实施金融监管需要更紧密的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本文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和案例实证等方法,基于逻辑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对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机制构建这一主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论文共分八章,第一章是引言,进行了概念界定,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评述;第二章是金融监管合作机制构建相关理论的论述;第三章运用博弈理论分析了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必要性,提出了金融监管合作的目标定位;第四章在分析当前金融监管合作中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金融监管合作机构的构建原则;第五章提出了金融监管合作的方向与组织框架;第六章对区域金融监管合作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分析了区域金融监管合作与全球金融监管合作的机理;第七章对中国参与金融监管国际合作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中国在金融监管国际合作中的策略;第八章是全文的总结。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十分必要。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应该使参与者共同获益,不应该是零和游戏,而应该是正和的。为实现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目标和功能定位,监管机制(无论是正式机制还是非正式机制)的建设必不可少。第二,现有国际金融监管组织,无论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还是国际清算银行、国际证券监管委员会、国际保险监管者协会在治理结构上均存在一定的问题,难以发挥有效监管作用,需要加强改进。第三,加强区域金融监管合作是促进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重要途径。区域经济内各国经济结构相似较强,更易于达成共识,提高效率。同时,作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地区的探索可以为全球金融监管合作提供经验。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研究:第一,以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监管作为分析对象,构建了金融监管合作的博弈模型,从博弈论的视角对国际金融监管中长期合作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第二,系统总结了当前国际金融监管组织的不足,提出了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功能定位和目标,设计了G20框架下重构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组织体系;第三,对我国参与国际金融监管合作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我国参与国际金融监管的立场、策略。
其他文献
<正>"六五"普法已在全国全面启动。做好新形势下的普法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的发展和转型,其各项业务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十年以来,中国的金融改革促进了商业银行业务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在运营管理改革过程中,传统的银行结算功
本研究通过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培养过程中几个关键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摸索,为以后利用乳腺上皮细胞研究营养因子对乳成分合成的影响奠定基础。试验以泌乳期的奶牛乳腺组织为
为了解开花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的Dl AP2基因功能,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了mi R172a靶基因AP2同源序列c DNA全长,命名为Dl AP2。结果表明,Dl AP2基因c DNA全长
对不同产地中低阶煤在固定床上进行热解实验,考察热解温度与热解停留时对热解后的固体产物中的自由基浓度及热解逸出物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煤样热解逸出物产率均随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引入国内已有近十年时间,已在相当工程中得以应用,并取得了许多成果。然而,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分布式传感光纤的布设技术和工艺扮演着重要角色,布设过程中必
真空包装莲藕是近年来莲藕加工新制品,极易产生褐变和感染微生物,研究其褐变及其腐败微生物的变化情况,可为莲藕产品的品质控制提理论与应用研究基础。以邻苯二酚为底物时,多酚氧
<正>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律实施的任务更加凸显,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不断增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新形势下,"六五"普法工作
学科竞赛对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以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为基础,依托学科竞赛,结合方程式汽车大赛各个项目所涉及的学科知识,构建多专业融合的创新实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