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进行旅游风险评价的理论研究和模型实践,对于进一步完善旅游目的地管理的理论体系,提高旅游活动的管理水平,保障旅游活动的科学运作和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频次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结合实地调研和专家咨询,从突发危机事件、旅游生态风险、旅游经济风险、旅游文化风险、旅游社会风险、旅游安全风险六个方面遴选了42项指标建立了区域旅游风险因素识别指标体系,从各项风险因素的风险可能性、风险危害性两个方面入手,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建立了区域旅游危险性评价模型;从预防监测能力、应急响应能力、善后处理能力三个方面遴选了10项指标建立了地方政府旅游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各项旅游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性程度、实际能力表现两个方面入手,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建立了地方政府旅游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模型。 运用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恩施自治州旅游风险危险性和地方政府旅游应急管理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恩施州所面临的6大类旅游风险中,危险性程度最高的是旅游经济风险,其次是旅游文化风险。在42项风险因素中,自然灾害、旅游发展战略失误及盲目旅游开发导致的长期利益受损、旅游业导致的民族文化商品化/原真性丧失、旅游业导致的交通及人口拥挤等,对该州而言是危险性程度最高的几项风险因素。恩施自治州的旅游应急管理能力总体水平介于“一般”到“强”之间;3项一级指标中重要性程度最高的是应急响应能力,其余依次为预防监测能力、善后处理能力;在10项二级指标中,重要性程度最高的是应急保障能力和应急救援能力。从实际能力表现来看,该州所有10项二级指标的评价值均介于3-4分之间,这表明该地区的旅游应急管理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重要性程度最高而实际能力表现却低于平均值的应急保障能力而言更是如此。 以评价结果为依据,提出了恩施自治州旅游风险治理对策和旅游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对策。针对恩施州旅游风险危险性评价现状,为恩施州各类旅游风险提出了以下治理对策:(1)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确保旅游业可持续发展;(2)加深文化认同、保持民俗常态、确保民族文化得以传承;(3)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安全管理体制;(4)提供就业机会、考虑生活便利、提升居民幸福感;(5)制定旅游生态环境规划、加强宣传教育。针对恩施州旅游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价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恩施州提出了提升对策:(1)完善旅游风险预警体系、提高应急处理主动性;(2)抓好旅游风险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3)加强相关组织间合作互动、提高应急决策指挥和应急救援效率;(4)加强善后处理能力、及时完善景区修复与重建;(5)结合地方实际、构建有特色的旅游应急管理模式;(6)提高公众及游客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本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1)系统识别了区域旅游风险因素,丰富了旅游风险研究的理论成果;(2)从主客体结合的角度综合评价旅游风险,创新了旅游风险评价方法;(3)未确知测度理论的运用使得各项风险因素和各项旅游应急管理能力的不确定性得到量化,提高了区域旅游风险评价结果的准确性;(4)为案例地旅游风险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促进其旅游业乃至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