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学生社团活动满足了学生获取知识经验、锻炼综合能力、自主发展等多种需要,蓬勃发展起来。面对中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问题和经验,我们需要梳理和总结,更需要反思和提炼。因此本研究力图把社团作为共同体的一种形式加以研究,从培育公共精神的角度剖析社团的发展。本论文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交代了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基本观点和概念,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方法、内容及对象。第二部分是关于社团的理论依据部分。文章从团体生活体验谈起,论述了远古时代、近代商品社会和当今社会人类共同体生活的状况,并得出了无论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团体生活形式如何变化,不变的是“休戚与共”的公共精神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我们引用了杜威关于共同体生活的对教育意义的论述,结合各个领域多个杰出人物对学生时代的回顾和感悟,提出了“中学生社团生活是养育公共精神的良好途径”的观点。第三部分是关于社团现状与问题的实证研究。我们用四个案例,从公共精神的养育角度分析了中学生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团选拔领袖的随意性;社长角色定位的不够;社团活动没有共同目标,盲目开展活动;社团生活中缺少自我调节行为,难以实现共同行动。第四部分是关于社团生活中如何找寻公共精神的措施探讨和社团的其它意义探究。我们同样用四个案例,对中学生社团建设作了探索。我们认为:通过民主、公正的方式确定社团负责人;通过积极频繁的人际互动实现结社;围绕大多数人关心的事务讨论、建立共同愿景;帮助成员将共同目标的实现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让公共精神得以完整、真实体现是解决公共精神缺失的有效办法。同时我们也提出了“社团是学生体验共同学习快乐的共同体”和“自主的社团生活是学生享受休闲生活的有益尝试”的观点,并结合案例加以了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