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卡控点分子PD-1单抗联合细胞因子IL-33介导抗肿瘤免疫应答的效应机制的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肿瘤微环境是机体肿瘤细胞发生、生长及转移的内环境,由肿瘤细胞、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各种胶质细胞以及其邻近区域的细胞间质、新生血管和各种生物分子组成。错综复杂的肿瘤微环境产生的炎症特性有利于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和新生血管的生成等,促使恶性肿瘤的产生与发展。免疫细胞在肿瘤微环境的增殖、浸润及其功能的发挥是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基础,其中以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CD4+辅助性T淋巴细胞(Th)的浸润为主。浸润的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通过分泌多种效应分子如IFN-γ、perforin等发挥抗肿瘤免疫应答,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但是机体肿瘤微环境中复杂的负性调控机制,如免疫卡控点分子PD-1、PD-L1、CTLA-4、Tim-3等分子在肿瘤细胞和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表达使肿瘤浸润CD4+Th1、CD8+CTLs功能耗竭,处于无能状态,不能很好地对肿瘤细胞实行免疫监视和杀伤效应。因此,改变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状态,重新活化浸润的免疫细胞,逆转耗竭无能的状态,成为当前肿瘤免疫治疗的热点话题。PD-1/PD-L1负性免疫卡控点分子在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是国内外热点话题。在肿瘤微环境中,PD-1/PD-L1以受体/配体形式结合,通过抑制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使淋巴细胞功能耗竭,产生IL-10等免疫抑制性分子,并导致肿瘤特异性T淋巴细胞发生凋亡,诱导初始CD4+T细胞向Foxp3+Treg细胞方向分化,产生免疫抑制,从而使得肿瘤细胞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因此,近年来,许多临床试验运用PD-1/PD-L1抗体抑制剂阻断性疗法,恢复耗竭淋巴细胞的效应功能,使其重新刺激活化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疗效。目前,多项临床研究试验均已表明,抗PD-1/PD-L1疗法能够逆转处于晚期及转移性肿瘤的状态,显著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该疗法效果持久,一旦有效不容易耐受,对多种实体瘤均有显著疗效。虽然PD-1/PD-L1抗体单一疗法已显示出比较显著的疗效,但是其仅对部分患者表现出临床效应,有效率在20%左右,部分患者对该疗法效果不显著甚至无效。因此,寻找一种PD-1抗体的联合疗法已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33(IL-33)是1999年被首次发现的分子量为30k Da的蛋白,起初被称为“高内皮微静脉核因子”,后于2005年经Schmitz等科学家发现并证实IL-33是IL-1家族的新型成员,其受体是ST2和IL-1受体辅助蛋白组成的二聚体。最初的文献报道,IL-33/ST2主要参与Th2型炎症、抗病毒免疫应答的过程。而后的研究表明,IL-33/ST2通路也可以促进Th1型免疫应答,增强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的功能,在抗肿瘤应答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效应功能。基于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IL-33协同TCR信号和白介素12(IL-12),能够体外刺激活化CD4+/CD8+T淋巴细胞,促进其分泌IFN-γ,并且在荷瘤小鼠模型中,肿瘤微环境中IL-33的表达能够增加T淋巴细胞的浸润,增强其分泌IFN-γ的能力,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及转移。因此,本课题旨在借助荷瘤小鼠模型,探讨PD-1单克隆抗体与细胞因子IL-33联合应用,观察肿瘤的生长及小鼠的生存情况,进一步分析PD-1单克隆抗体联合细胞因子IL-33介导肿瘤微环境中抗肿瘤免疫应答的机制,以期为临床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和思路。【目的】探讨PD-1免疫卡控点分子阻断性疗法联合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33(IL-33)对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及小鼠生存期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1、于Humanized PD-1 KI/KO小鼠腹部外侧接种2×105 B16或B16-IL33肿瘤细胞,构建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于肿瘤细胞接种的第5天开始,每隔4天在肿瘤生长对侧腹腔注射Ig G或人源化(Humanized)PD-1 m Ab 200?g/100?l,共治疗4次,观察荷瘤小鼠肿瘤生长与生存情况,绘制肿瘤的生长曲线与生存曲线;2、在肿瘤生长早期(二次治疗后)、中晚期(四次治疗后)、晚期,经免疫荧光标记技术、流式细胞术来检测肿瘤微环境CD45+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的浸润以及各免疫细胞亚群IFN-γ、Foxp3、Ki-67等的表达与分泌;3、采用Real-time PCR在m RNA水平检测IFN-γ、GZ-B、perforin等的表达;4、经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观察肿瘤组织(frozen section)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的浸润。【结果】1、PD-1 m Ab阻断联合细胞因子IL-33在B16小鼠肿瘤模型中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与PD-1单抗单一疗法相比,差异更显著,P<0.05;2、PD-1 m Ab阻断联合细胞因子IL-33治疗显著延长黑色素瘤小鼠生存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PD-1 m Ab阻断联合细胞因子IL-33治疗组肿瘤微环境中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浸润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肿瘤生长早期,治疗组IFN-γ+CD8+T细胞的比例明显多于对照组,且联合组效应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FN-γ+CD4+T细胞表达组间未见明显差异。在肿瘤生长中晚期,各组IFN-γ+CD4+T细胞、IFN-γ+CD8+T细胞比例均有增加,尤以PD-1 m Ab治疗组跟联合组的比例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肿瘤生长早期,PD-1 m Ab联合细胞因子IL-33治疗组肿瘤微环境中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Ki-67表达水平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生长中晚期,各组间Ki-67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差异;6、在肿瘤生长中晚期,PD-1 m Ab联合细胞因子IL-33治疗组肿瘤微环境中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DSC)比例明显减少,且其表达MHC II类分子的水平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在肿瘤生长早期、中晚期,经Real-time PCR在m RNA水平分析IFN-γ、GZ-B、perforin的表达,发现PD-1 m Ab联合细胞因子IL-33治疗组IFN-γ、GZ-B、perforin表达明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01。【结论】PD-1免疫卡控点阻断疗法联合细胞因子IL-33能够增强肿瘤微环境中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的增殖,从而促进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浸润肿瘤组织,分泌与表达IFN-γ、GZ-B、perforin等效应分子杀伤肿瘤细胞,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同时,该联合疗法能够通过抑制体内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DSC)重新刺激活化T淋巴细胞,使其恢复机体效应功能,从而显著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并且延长其生存期。
其他文献
目前退行性腰椎不稳症已经成为常见病,然而其诊断以及治疗仍有很多争论,特别是治疗方法。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椎弓根系统的坚强固定与非融合技术的弹性固定。本文对腰椎不稳的
<正>"荣禧堂"是《林黛玉进贾府》中荣国府的正堂,曹雪芹以细腻传神之笔从名称、布局、陈设和寓意四个方面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原因和它所蕴含的意义,让读者真正体会到了《红
新课改以来,新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人机交互的一种智能平台,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构建数字化教育环境。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于课堂教学已然成为一种潮流,一种必
二氧化碳(CO2)高精度反演中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一部分是系统误差,如温度廓线、压力廓线、水汽以及大气分层等精度不足所带来的影响,仅利用CO2吸收带的光谱信息很难克服
鱼源胶原蛋白肽已被广泛应用到食品、化妆品等多个领域。相对分子量作为胶原蛋白肽的重要质量指标,与其消化吸收特性及生理活性有密切关系。本论文以罗非鱼鱼皮及鱼鳞为原料,
获取全球实时高精度的大气二氧化碳数据对于研究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利用卫星遥感技术与模式模拟相结合的反演方法已成为获取该数据的重要手段。在国家973项
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交通不断完善,汽车数量明显增加,同时由汽车引发的各类交通安全事故也日益增加。为了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和减少交通
腰椎管狭窄症是65岁以上老年人常见的脊柱疾病,多合并有不同程度腰椎节段不稳,大多数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在不稳定的晚期,可出现各种脊柱畸形、神经根以及马尾受压症状,行单纯手术
目的考察脱细胞粘膜基质的热原试验方法的可行性。方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IE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和ISO10993.12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medical de
采用Eijkelkamp土壤采样器对北京东南郊污灌区进行了3个钻孔剖面采样,分析了土壤样品的理化参数,并且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土壤样品的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定量分析,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