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aldwin效应(Baldwin effect)指类星体(QSOs)CⅣ1549A发射线等值宽度(EW)与其附近连续谱光度(即发射线光度与电离连续谱光度)之间的反相关关系。这关系最早由Baldwin 1977年在研究一个高光度QSOs样本时提出,被以后的研究者称为Baldwin效应。利用不同的QSOs样本,研究者不断研究CⅣ1549A以及其他发射线的这一效应,探索其更本质的物理驱动。Baldwin效应的研究对我们理解类星体发射线的起源有重要意义。
该论文利用Sloan数字巡天释放的数据(SDSS D1L5),建立了一个红移在1,5到5.1的26623个类星体的最大样本来研究CⅣ发射线的Baldwin效应。研究表明,在这个最大的类星体样本中Baldwin效应确实存在。研究不同红移区间的Baldwin效应,我们发现Baldwin效应不存在宇宙学演化效应。
我们进一步建立了一个含有13960个QSOs的子样本,利用QSOs的CⅣ1549A发射线的轮廓宽度和光度尺度经验关系计算了QSOs中心的超大黑洞质量,探讨黑洞质量、爱丁顿比率中哪个物理量是Baldwin效应的内在物理驱动。结果表明,CⅣEW和连续谱光度的相关系数要比另外两个关系的相关系数大,并且CⅣEW和黑洞质量的相关系数要大于CⅣEW和爱丁顿比率的相关系数。这说明对于爱丁顿比率而言,黑洞质量可能是更加本质的Baldwin效应的内在物理驱动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