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决秦岭北麓生态风险问题的关键是在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应用一系列空间策略对生态风险进行管控。秦岭北麓峪口型地域(洪积扇单元)是构成秦岭北麓冲积平原的基本地貌单元,属于连接秦岭山地和渭河平原的生态交错带,其生态安全对整个秦岭和关中平原都至关重要。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类长期的开发建设使得该区域面临着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和环境污染诸多生态风险的威胁,探索适合该区域的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及相应的空间策略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目的是为生态风险管控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给予理论以及技术方面的支持。虽然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管理需求的,但在规划和设计实践当中更多的是依据风险区划进行风险避让,往往忽视了生态风险的产生机制且对在空间上管控区域生态风险的探索亦不足。鉴于此背景,本文选取太平峪峪口型地域作为秦岭北麓峪口型地域的代表,进行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及空间策略的研究,以构建适合研究区生态风险的评价体系,探索降低该区域生态风险的空间途径。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从理论到实践展开研究论述。第一章,对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对象、文献综述、方法、内容和逻辑框架进行了整合梳理。第二章,对比景观生态评价工具、评价范式和评价方法,总结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特征,界定相关概念,分析风险产生机制,提出评价体系。第三章,从区位、生态环境和人文经济三个方面梳理研究区概况,指出面临的生态风险问题。第四章,分析研究区生态风险的评价尺度、评价单元、风险受体、评价终点和主要风险源。第五章,针对研究区的主要生态风险源,从风险的危险性及环境的脆弱度和生态价值三个方面进行空间表征,矩阵叠加得到单风险源评价,然后对单风险源评价结果权重叠加得到综合生态风险评价。第六章,基于评价结果,对三种风险的典型区域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空间策略,进而提出各类风险的区域空间策略。再从整合视角提出综合策略即生态规划导控及相应的空间策略。第七章,结论部分,对本文的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和空间策略进行提炼总结。本文创新点:(1)相关理论的梳理。总结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特点,综述其研究进展和相关概念,为构建适合研究区的生态风险评价体系提供理论依据;(2)评价体系的建立。分析风险产生的机制,从风险的危险性及环境的脆弱度和生态价值三个方面来表征秦岭北麓峪口型地域的典型案例即太平峪峪口型地域的生态风险,得到评价结果;(3)空间策略的提出。基于生态风险评价的结果提出适合太平峪峪口型地域的规划导控和空间策略,为进一步探索秦岭北麓峪口型地域保护利用之普遍性空间策略提供基础资料。